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助力環境治理“加速度”
2020-04-30 10:05:3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駱秋妤責編:張群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保護環境進一步深入民心,成為全民共識。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把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列入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在廣西,2020年1月1日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的開徵,正努力為現代環境治理“加速度”,促進建築企業採取苫蓋、灑水等防塵降霾措施,減少周邊大氣環境的污染,助力打贏廣西“藍天保衛戰”,逐步邁向綠色發展和高品質發展之路。

  “以稅控塵”提高環保意識

  2019年,廣西稅務聯合自治區財政廳、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治區城鄉和住房建設廳等部門開展密集調研,經過多方論證後,發佈了我區施工揚塵等行業環境保護稅污染物排放量和納稅申報有關事項的公告,明確我區2020年1月1日正式開徵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

  該公告科學、合理確定了建築施工、市政工程、道橋修築等施工工地“揚塵大戶”的各項揚塵削減系數,掃除了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核定徵收管理的技術障礙。施工揚塵污染控制措施與環境保護稅徵管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如一個月應稅面積10萬平方米的市政工程建築工地,揚塵污染控制措施全部達標,每月揚塵環境保護稅將會減少4.4萬多元,一年下來減少近55萬元,充分發揮“以稅控塵”的職能作用——多排污多繳稅、少排污少繳稅、不排污不繳稅,倒逼施工單位加大環保投入,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提高環保責任意識,守護好廣西的碧水藍天。

  “非接觸式”辦稅添加動力

  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首個徵期,正值建築企業復工復産期,又是戰“疫”關鍵期,如何確保疫情防控和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辦稅“兩不誤”?這既是挑戰題,也是必答題。從2月以來,廣西稅務部門把拓展“不見面”輔導培訓、採集信息和申報納稅作為破題致勝的關鍵。

  按照“少流動不少溝通”的原則,廣西各級稅務機關借助12366熱線、微信公眾號、納稅人學堂等平臺進行“遠程教”,通過視頻、語音、文字等形式與納稅人實時互動交流,及時在線解答個性化問題,通過微信視頻或遠程操控等方式進行“點對點”“一對一”輔導,為施工揚塵納稅人提供“足不出戶”的辦稅服務,保證其知政策、會計算、懂申報。

  依託電子稅務局等辦稅平臺,推行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信息採集、申報徵收“線上報”。截至4月30日,全區共有2295戶施工揚塵環保稅納稅人通過電子稅務局網上信息採集,涉及4976個項目(其中建築工程項目4148項);網上採集率達到100%。

  “算好兩賬”企業獲得雙贏

  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的開徵,促使建築企業轉變生産經營理念、積極加大對污染防塵降霾經費的投入、主動減少污染物排放,在算好經濟賬的同時,也算好社會賬,企業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是建設新建貴陽至南寧鐵路廣西段的公司,主要建設河池金城江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高鐵段的路基、橋梁、隧道和鋪軌工程等,預計2023年底建成通車。從2017年底開工以來,該公司不斷加大環保治理資金投入,按照文明施工要求採取一次揚塵和二次揚塵污染控制措施,極大地減少了揚塵排放量,享受可抵減揚塵排放量削減系數達到0.98,高鐵項目應繳的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預計減少12.39萬元。

  “貴南高鐵注重生態環境、民族文化、公共服務和居住環境的互動與融合,公司在環保方面加大投入,既減少了相應的稅收,也對改善周邊環境、保障員工身心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工程的施工還得到了政府和周邊群眾的支持。綠色文明的施工將會讓公司名聲更優、走得更遠,獲得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雙贏。”該公司總經濟師賈萬帥説。

  隨著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在廣西進一步落地生效,更多的企業將主動成為環境治理的一員,自覺控塵減排,助力廣西建設生態宜居城市。

  廣西稅務部門也將聯合生態環境、住建部門建立協作共享機制,對建設工程項目數據實施部門共享,持續加大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徵管力度,同時,也將繼續做好納稅服務工作,幫助企業用好落實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企業降塵措施削減系數,讓企業“減”出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廣西“藍天、綠水、青山”貢獻稅務力量,打贏廣西藍天保衛戰,助力環境治理“加速度”。

  (蔡 偉 徐 揚 何品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