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2020-06-11 10:10:55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路晶森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6月9日下午,桂林市委主要領導到恭城瑤族自治縣調研,並到蓮花鎮竹山村紅岩屯看望建檔立卡貧困戶。 何平江/攝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龍勝以加快實現“中國生態旅遊強縣”為目標,逐步形成生態、旅遊、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大格局。圖為眾多遊客在龍脊梯田景區觀賞金秋美景。黃勇丹/攝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近年來,資源縣聚力打造高品質的有機産品。圖為有機獼猴桃大獲豐收。伍 麗 曾治雲/攝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近年來,永福縣充分借助“中國羅漢果原産地”“中國羅漢果”金字招牌,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羅漢果種植,其中886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種植5300多畝,羅漢果已成為該縣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之一。圖為永福縣龍江鄉仁合村群眾正在採摘羅漢果。桂林市扶貧辦供圖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全州縣枧塘鎮良友柑橘種植基地強化多旋翼農用植保無人打藥機推廣應用培訓,為脫貧致富掌握農業科技知識,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作貢獻。廖福義/攝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近年來,靈川縣積極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等農旅産業項目,發展集體經濟,助力當地貧困戶增收。圖為靈川縣九屋鎮江頭村愛蓮荷花園一角,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遊玩。 靈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恭城瑤族自治縣不少貧困戶通過種養脫貧致富。圖為貧困戶彭明連與駐村第一書記在打包香瓜。桂林市扶貧辦供圖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2015年以來,平樂縣通過引進村級企業,協調相關部門為貧困戶提供農技、農機支持,申請産業獎勵補助等方式助農增産增收。圖為平樂縣二塘鎮大展村福臨蛋雞場工人在撿雞蛋。蘇 桂/攝

桂林:美麗山水間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桂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全區脫貧攻堅個人先進奮進獎”獲得者蔣通國在采收2020年第一批蘆筍。全州縣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閱讀

  脫貧攻堅是一份歷史“答卷”,交卷時間是2020年。

  脫貧攻堅戰4年多來,桂林市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全市共實現39.6萬貧困人口、459個貧困村、3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6.95%減少至0.35%。桂林市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決定性進展。于秀美山水間,奏響脫貧壯曲!

  1  盡銳出戰 集全市之力攻堅

  立下愚公志,誓圓小康夢。

  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自身的脫貧攻堅主導地位不動搖,實施盡銳出戰、體系作戰,集全市之力實施脫貧攻堅。不斷建強脫貧攻堅責任、政策、動員、督查、考核六大體系,築起了堅強的脫貧攻堅陣地。

  不論是嚴格執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責任制,還是狠抓脫貧攻堅政策落實,在脫貧攻堅這場硬戰中,桂林拿出了十足的底氣、硬氣和創新精神。

  脫貧需要資金、人力支持,桂林市不遺餘力加大投入。2016年以來,桂林市共支出各類扶貧資金75億多元,整合使用部門項目資金60多億元、社會扶貧資金4億多元,用於脫貧攻堅。同時,增編扶貧系統幹部610人,派出134個工作分隊、510名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61232名幫扶幹部,並保持隊伍穩定,真正做到了盡銳出戰。

  2020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年。為此,桂林一直沒有鬆懈。

  2月26日下午,在全區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大會結束後,市委、市政府在桂林分會場立即召開全市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大會,貫徹落實自治區會議精神,分析當前形勢,部署推進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對桂林市2019年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趙樂秦指出,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聚焦目標任務,切實增強決戰脫貧攻堅的緊迫感、使命感,努力把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4月10日,桂林市召開2020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暨脫貧攻堅問題整改工作會議。會議再次強調,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成效考核反饋意見整改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也是今年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一項硬任務。針對認領的專項巡視“回頭看”以及成效考核反饋問題,桂林市分別制定了49項和75項整改措施,確保在6月中旬前全面完成整改任務。

  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毫不鬆懈。全市貧困地區到處都有脫貧攻堅工作隊員奮戰的身影,他們一手抓常態化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緊盯“四大戰役”和“五場硬仗”等目標任務,加快扶貧項目復工復産建設,全力做好農業生産恢復,確保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

  2  因地制宜 旅遊扶貧寫華章

  桂林山水甲天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桂林市發揮旅遊業為龍頭産業的獨特優勢,發揮“旅遊+”作用,持續釋放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開展,旅遊扶貧“致富花”四處綻放。 

  在陽朔,該縣抓住“旅遊+産業扶貧”的農旅融合發展措施,在以遇龍河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為主、東線沿305省道、西線沿321國道為輔的“一區兩翼”共44個自然村開展最美鄉村大建設,打造了歷村、雞窩渡等44個最美鄉村,對陽朔的全域旅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刷新”和重構。2019年,陽朔縣接待遊客突破2000萬人次,旅遊總消費280億元,讓貧困戶從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産業,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在靈川,該縣依託古鎮提香和橘紅甘棠江等24個鄉級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區,鼓勵村集體領辦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等農旅産業項目,走出一條市場化、規模化、産業化、集約化的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切實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其中,民治村投入100萬元,以“村民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流轉農民土地80多畝,建設蔬菜大棚和果蔬採選廠,發展大棚果蔬産業,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多元。公平鄉四合村依託豐富的毛竹資源,建設2000多畝的毛竹林下草珊瑚種植基地,創辦草珊瑚茶加工廠,村集體經濟年創收5萬餘元。同時,該縣大力推廣“家庭農場+農事體驗”“農業景觀+觀光旅遊”“農業莊園+休閒度假”“鄉土風情+民俗旅遊”等“産業+旅遊”的模式,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該縣依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堅持“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發展理念,把旅遊業作為龍勝的支柱産業、核心産業、品牌産業和生命産業來打造,走出了一條生態、旅遊、扶貧“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扶貧之路。2019年,龍勝各族自治縣遊客接待量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總消費突破100億元。如今,旅遊已成為帶動龍勝經濟社會發展和助推脫貧攻堅的新引擎。其中,2019年,龍脊梯田景區大寨村接待人數達80多萬人次,年終旅遊分紅720萬元,人均純收入1.3萬元,貧困戶潘應芳分得5.7萬元,成為分紅最多的一戶。全村280戶有166家旅館,每家年收入20余萬元,63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數據統計顯示,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桂林市共編制了73個村級旅遊扶貧規劃,建成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6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7個、中國鄉村旅遊示範村12個、廣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5個、廣西特色旅遊名鎮(村)10個、廣西星級鄉村旅遊區21家(五星級7家)、廣西星級農家樂121家(五星級17家)。擁有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農村人口有23萬,其中貧困人口達5萬多,有3萬多貧困人口通過旅遊扶貧實現脫貧。

  3  授人以漁 變“輸血”為“造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為了讓貧困戶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強“造血”功能,桂林市積極在産業扶貧上謀創新、求突破,先後總結推廣了多種特色産業扶貧模式,結合農業結構調整、農村改革和生態建設,做到因人因戶因村實施産業脫貧項目。

  在永福縣,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注重培育壯大特色産業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並以“特色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領群眾發展羅漢果、柑橘等特色扶貧産業。截至目前,該縣種植羅漢果12萬畝,年産羅漢果10億多個,種植沙糖桔為主的柑橘40多萬畝,年産量40多萬噸。羅漢果、柑橘已成為永福當地貧困群眾的“脫貧果”“致富果”。

  永福發展特色種養模式助力脫貧,只是桂林市激發貧困戶依靠內生動力脫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桂林市共扶持貧困戶發展産業30多萬畝,打造出了永福“富硒農業+扶貧”、灌陽“超級稻+扶貧”、恭城“生態循環農業+扶貧”、興安“光伏+扶貧”和荔浦、全州等“電商+扶貧”的産業扶貧模式……全市510個貧困村均有特色産業項目,8.78萬戶貧困戶發展了特色産業,覆蓋率達到93.91%。 

  拓展脫貧渠道,桂林市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將田園綜合體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為貧困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在全州縣,該縣充分挖掘資源優勢,以現代農業為突破口,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模式,明確水稻種植和大米加工産業為農業首位産業,生豬、金槐、沃柑等為主導産業,紅色旅遊、葡萄、檳榔芋等為特色産業,先後建成了蕉川富硒米、南宅晚熟沃柑、西嶺梅花鹿養殖等特色農業種養扶貧基地,帶動了4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在平樂縣,該縣整合24個村共1200萬元項目資金,依託該縣強勁的工業發展勢頭和日益完善的工業園區基礎,建設村級集體經濟工業産業園,預計年産值2億元以上,可提供脫貧就業崗位1000多個。在雁山區,政府動員轄區桂林高新區雁山園企業,以“公司+協會+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扶貧模式,共建立扶貧車間10個,就業貧困戶100多人;發展吉福思羅漢果公司付上村種植基地、柘木鎮蘇家村小龍蝦養殖基地等10多個種養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600多人。在臨桂區,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連鎖複製”工程,投入扶貧專項資金1800余萬元加快村集體經濟建設。目前,佔地252畝的五通鎮梅田寨高效養殖示範區正在建設中。屆時,可為當地眾多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此外,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選址上,桂林市充分考慮搬遷戶的就業問題,把集中安置點建在了縣城、景區、工業區、鄉鎮所在地,為92.13%的搬遷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就業。全市建成或在建的扶貧車間有607家,帶動就業29216人,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5182人。

  4 區域聯動 粵桂扶貧成效顯著

  注重區域聯動協作,為桂林的扶貧攻堅工作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桂林市與肇慶市建立了領導互訪、聯席會議、信息通報等制度,簽訂了粵桂扶貧協作幫扶協議,全面強化對口幫扶,成效顯著。

  時間回到2017年9月,桂林市龍勝、資源縣分別與肇慶市高要、端州區結對幫扶,兩縣14個鄉(鎮)、51個村分別與兩區14個鎮、18個村(社區)和58個企業建立結對幫扶關係。與此同時,桂林市接受廣東省、肇慶市幫扶資金分別為2.49億元、438萬元,共實施協作項目148個,受益面涵蓋106個貧困村、1.65萬貧困戶6.37萬人。目前,2017年、2018年的幫扶資金已全部使用完畢;2019年幫扶資金撥付進度達98.4%,預計6月底可全部使用完畢。

  在資源縣,該縣整合財政、扶貧資金1.2億元大力發展有機産業,並借力粵桂協作平臺,再注入7000多萬元粵桂幫扶資金,採取“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聚力打造高品質的有機産品,創建有機産品示範縣。截至目前,已實施20多個“造血”産業項目建設,幫助該縣貧困戶發展有機産業。

  在産業合作方面,受益的不僅僅是資源縣。立足桂林市勞動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稟賦等優勢,借助肇慶資金、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及市場等條件,雙方不斷加強産業協作。兩年多來,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引進了18家企業,總投資額達1.8億元。打造油茶、芙蓉茶等64個特色産業合作項目,惠及貧困人口超2萬人。建立旅遊協作機制,實施“肇慶千人遊龍勝”計劃,吸引了近8萬名肇慶遊客到龍勝、資源旅遊,有效通過旅遊産業發展,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未來,粵桂合作將進一步深化,不僅積極實施“三企入桂”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大消費扶貧協作,還將進一步強化勞務協作。通過不斷深化多領域合作的方式,攜手譜寫桂林肇慶合作共贏的新篇章。

  勠力同心,攻堅拔寨。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打贏這場硬仗要有敢於擔當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鬥志。2020年,桂林市將繼續完成1.42萬貧困人口和5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的工作目標。堅持定力、開足馬力,精準發力、深處著力,500多萬桂林人民正步履鏗鏘,攜手邁向小康之路!(文 秦麗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