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打造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示範片區,依託示範作用倡導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圖為市民分類投放垃圾。 南寧日報記者黃維業攝
南寧日報記者馮梓劍 通訊員陸炫
推進綠色發展,南寧責任在肩。作為全國第一批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南寧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將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貫穿工作生活的全過程,體現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要求,轉化為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昇華為現代生活的文明尺規。
兩年來,南寧垃圾分類工作由啟動到以點及面,得到了我市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響應,分類收運體系和終端處理設施建設統籌推進,成效初顯:目前,我市各城區(開發區)垃圾分類各項制度基本完善,覆蓋居民戶數約99.62萬戶,達標佔比85.15%,形成了較完備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體系,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積極探索加強全局性頂層設計
推行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頂層設計尤為關鍵。自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我市各級各部門積極探索、創新作為,全力構建垃圾分類共建共治格局——
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就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出批示,並組織召開垃圾分類現場會、工作推進會,全面部署垃圾分類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將南寧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納入立法計劃,加快推進立法工作;市政協開展問政獻策,並結合實地調研,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各縣區、開發區均成立由縣(區)、開發區領導任組長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市、城區(開發區)兩級工作例會制度,形成市、區、街道、社區、小區五級工作聯動機制,高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同時,我市制定出臺了《南寧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計劃》《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操作規程(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置及作業規範》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為全市推行垃圾分類提供頂層設計。
目前,南寧形成了“分步宣傳+投收運處過渡+終端建設”的大分流、小分類模式。(下轉2版)(上接1版)
以點帶面掀起全城綠色生活新風尚
6月15日,記者來到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青秀區盛天茗城看到,小區裏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標識設置醒目,並放置有垃圾分類垃圾桶,居民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類投放。
“每天我都按照‘四分法’,將廢棄物分別放在相應的垃圾桶裏……”小區居民陳曉説,在大家的自覺參與下,小區環境越來越好。
“有關部門在我們小區打造了一個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基地,居民在家門口便可‘邊學邊玩邊做’垃圾分類。”小區物業負責人介紹,宣教基地講究“知行合一教做並重”,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不斷提高住戶的垃圾分類意識和自覺性。
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工程。近年來,南寧市通過打造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示範片區,大力推進宣教基地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等辦法,讓廣大市民不僅掌握垃圾分類知識,還養成了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在示範片區,社區督導員、志願者逐戶上門宣傳,還有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去年,全市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黨員幹部多達4.7萬人次。通過推動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黨員志願者五位一體,南寧市以點帶面打造了一批市級垃圾分類行業示範點。
江南區推行“小黃狗”垃圾分類智慧化回收設備;良慶區打造公共機構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各城區在垃圾分類信息化、智慧化方面做出了積極創新與探索,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垃圾分類正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新時尚。
完善體系建設垃圾分類將進入強制時代
近年來,得益於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各類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投入力度,南寧垃圾中端分類收運體系已經形成,終端分類處置體系正逐步完善。
目前,全市的垃圾收運車輛均按“四分類”標準噴塗或粘貼了標識,現有垃圾中轉站57座,基本能夠滿足其他垃圾的收運需求。此外,各城區、開發區按標準建成有害垃圾暫存點10個,有害垃圾收運體系基本形成。
在垃圾終端分類處置上,其他垃圾方面,我市生活垃圾處理終端現已建成平裏靜脈産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均處理量2000噸;平裏靜脈産業園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日處理能力為1135噸,“焚燒、填埋”垃圾穩定運行,無害化處理保持100%。廚余垃圾方面,已建成的餐廚廠日處理廚余能力達450噸。有害垃圾方面,確認了6家工業源危險廢物處置企業,基本能滿足我市生活源有害垃圾處理需求。可回收物方面,配置了182個再生資源回收網點、95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可處理廢鋼鐵、廢金屬、廢紙、廢塑膠及其他等多種可回收物,可回收物處置體系基本成型。
根據立法計劃,今年我市將出臺《南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對産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進行相應規範,這標誌著我市垃圾分類將進入強制時代。
同飲邕江水,共建好環境。下一步,我市將下大力氣紮實抓好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加大力度推進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奮力實現垃圾分類鞏固提升的目標。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