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捏、按、搓、切、壓、刻、劃……頃刻之間,幾塊彩色麵糰就變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6月中旬,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場城市活動在桂林舉行,首次啟動“非遺購物節”,讓非遺瑰寶走進百姓生活。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民族文化産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為非遺産業注入新動能,極大地鼓勵了手藝人們紮根行業、傳承技藝的信心,助力非遺文化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
稅收政策宣講服務隊走進“非遺購物節”。周群麗攝
守護“非遺”手藝匠心傳承
活動現場,“周氏面塑”90後傳人周林澤手工製作的面塑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
“周氏面塑”採用家族傳統秘制配方和工藝,兼具觀賞韻味和民俗文化內涵,已被列入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隨著“周氏面塑”的名氣越來越大,各類訂單接踵而來,周林澤成立了工作室,開發和製作文創産品。
工作室成立初期,因不熟悉手續辦理流程,周林澤走了不少彎路。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稅務部門主動上門輔導他如何開票以及如何申報納稅,還向他詳細介紹了稅費優惠政策。
“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實施後,我們基本都不用繳稅了。現在,國家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扶持,我更有信心把這份傳統手藝傳承和發揚下去。”周林澤説。
雕版彩色套印術集繪畫、雕刻和印刷技術為一體,經過勾稿、雕刻、落墨等幾十道工序,作品色彩豐富,復古韻味十足。一直以來,因為分色複雜、刻板繁複等因素,雕版彩色套印術僅僅在家族內部流傳。
“在過去,因為這項技藝是一家人的營生本事,是不外傳的。然而,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發展,這項技藝開始逐漸被大家遺忘。”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術家族第七代傳承人胡波説。
為了讓這項技藝繼續傳承下去,胡波註冊成立了桂林市厚博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定期開展雕版彩色套印技藝講堂和體驗活動。五年來,接待參觀團體及遊客超過200萬人。
稅收政策服務隊向胡波宣傳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周群麗攝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桂林旅遊業步入寒冬,胡波的公司一度陷入困境。通過電話、微信、“雲課堂”等方式,稅務部門向胡波宣傳稅費優惠政策支持復工復産。“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實施後,我們基本不需要繳稅,有了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支持,又有稅務部門的貼心服務,相信一定能夠留得青山,贏得未來。”胡波説。
百年老巷吹來“非遺”新風
走進桂林東西巷的集扇齋,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團扇圖樣繽紛,盡顯芳華。在桂林集扇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展覽室裏,有一幅苗繡團扇的照片非常醒目。“這是我做的苗繡團扇,也是我首創將苗繡和團扇相結合做出的作品。”談及苗繡團扇,桂林圓竹剖絲團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黃碩夫很是自豪,“非遺文化在傳承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創新,不然很難進行推廣和延續。”
小小的團扇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成為桂林山水的一張名片,除了手藝人們對傳統工藝與文化的堅守與創新,更少不了稅收的助力。
受疫情影響,該公司的出口訂單大部分被取消,國內一季度銷售也基本停滯。“艱難時刻,國家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推出減徵增值稅等政策支持復工復産,讓我們在復工復産的路上更加踏實了。”黃碩夫説。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推廣活動,讓團扇迎來了新的商機。據黃碩夫透露,他們正在籌建自己的團扇展覽館和體驗館,希望借助桂林旅遊文化名城的優勢,結合電商等線上平臺展示桂林團扇和體驗團扇製作,讓更多人通過親手製作感受到非遺團扇的魅力。
激活産業發展“一池春水”
稅收政策宣講服務隊走進“非遺購物節”。周群麗攝
在此次“非遺購物節”中,多位非遺大師、非遺技藝傳承人共同“亮相”,並利用電商平臺線上線下帶領廣大群眾領略“非遺”魅力。
桂林漆器非遺傳承人王伯楊展示了自己帶來的各類漆藝作品。2018年,桂林漆器製作技藝入選廣西非遺代表性名錄,如今,桂林漆器産品以高端文化産品、文房文玩、個性茶器和傳統酒器為主,年産銷達兩千多萬元。
漆器精巧雅致但耗時耗工,高昂的製作成本很容易讓非遺産品走入絕境。對於傳承人而言,如何讓非遺産品“活”起來,既是責任又是挑戰。
近年來,在國家減稅降費等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王伯楊創辦的桂林天然胎漆器有限公司從桂林市七星區渡頭村租賃廠房起步,一步步發展為全市最大的純手工漆器製作非遺文創公司,從業人員從原來的10人擴大到了120人,在冊傳承人已超過60人。
如今,公司建立起了兩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桂林漆器製作技藝基地,一個基地通過“非遺+文旅”綜合發展模式,每年接待遊客20-30萬人,另一個基地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的漆器類“非遺+旅遊+扶貧”産業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累計達1億元。
“今年以來,從‘一對一’提供政策宣傳輔導到‘面對面’直播交流助産銷,稅務部門主動為我們提供了延期繳稅、雲稅貸等意見和建議,及時幫助公司解決資金週轉困難問題和産銷對接問題。”王伯楊表示。
有了稅收扶持,王伯楊有信心把漆器生意做得更大。接下來,他將加大漆器類“非遺+扶貧”産業化項目的投入,通過漆器類非遺産品和扶貧産業的結合,推進非遺産品向品牌化、大眾化、市場化發展,傳得更廣更遠。(文 朱曉玲 唐嘉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