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非遺經濟”點亮新生活
2021-04-02 09:45:29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周紅梅 通訊員 孟 萍

  從織錦刺繡到竹編工藝,從唱響三聲部民歌到傳統民族樂器製作傳承,近兩年,廣西注重挖掘非遺資源,強化傳承利用,使非遺項目不僅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更成為群眾增收創富的利器,“非遺經濟”發展愈發紅火。

  靖西市新靖鎮舊州村是有名的繡球村。該村2300多村民,有半數從事繡球製作。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舊州的繡球風情街和壯族生態博物館、靖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等非遺保護基地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以上。

  靖西市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是繡球文化扶貧的實踐者之一。該坊近年舉辦繡球技能、技藝培訓300多場,受益群眾兩萬多人。“我們先對繡娘進行培訓,約定時間再到村裏收貨,工資現結,按件計酬。”繡蘊坊創辦人王秀芬説,如今公司年營業額達500多萬元,帶動400多農村婦女居家就業。

  柳州市級非遺項目(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伊園創辦彩雲苗藝,以基地和扶貧車間為依託,累計培訓婦女近3000人,幫助原貧困戶增收60余萬元。如今,她帶著160多名繡娘一起製作苗繡,繡娘月入1500元至3000元。

  馬山縣的三聲部民歌與壯族會鼓、扁擔舞一道被譽為“馬山三寶”,是節慶或重大活動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已成為馬山民間文化藝術的名片。

  在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支持下,該縣古零鎮安善村下安屯溫桂元從2007年起把壯族三聲部民歌展示中心和培訓基地設在自己家中。這位八旬老人已經整理和創作了上千首壯族三聲部民歌。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蘆笙製作)代表性傳承人,78歲的苗族老人梁炳光除自己製作和修理蘆笙外,還在縣城開設了蘆笙製作傳承展示館,傳藝授徒60多名。

  近年來,融水設立非遺專項資金,通過“獎、扶”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廣泛宣傳非遺文化,探索非遺傳承和創新。同時在縣城苗家小鎮建立民族傳統工藝人才孵化中心,計劃用3年時間,針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安置戶、鄉村旅遊經營者、創業創新青年、下崗失業人員等進行培訓,通過發展“微工廠”和“匠人村”與旅遊相融合,讓群眾從非遺傳承發展中獲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