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柳州吹響三年攻堅號角 今年力爭新增規上工業産值千億元,新增億元工業企業百家
柳鋼集團熱軋廠近期成功研發出LGNS-Ni耐酸鋼、LG550HQ衡器用鋼和Q460QK高強度汽車橋殼鋼,豐富了柳鋼高附加值品種結構。圖為柳鋼的汽車用鋼産品火車發貨作業。黃志燕 楊 鋼/攝
本報記者 覃偉立
“全力提升汽車、鋼鐵、機械、化工及日化、輕工5大傳統産業;要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推動工業高品質的重要著力點,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要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推動生産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5月10日,柳州市委書記吳煒在全力推進工業高品質發展專題會議上指出,要在建設現代製造城三年攻堅行動中,走出一條以工業崛起帶動産業振興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柳州道路。
柳州全面啟動三年攻堅行動的號角已經吹響。今年,該市力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産值1000億元,新增億元工業企業100家,新增億元投資工業項目100個,實現工業投資增長30%。
一攬子頂層設計,需要逐一細化落實。要談工業崛起,繞不開柳州傳統優勢産業和優質企業的改造提升——
汽車産業:廣西柳州汽車城在今後一段時間裏,將迎來升級版;上汽通用五菱打造高品質新寶駿品牌,將獲得支持;東風柳汽SUV、多功能乘用車和國六標準商用車的研發速度,將進一步加快;5月11日,一汽解放柳州新工廠建成投産,其産品涵蓋重、中、輕型卡車及客車領域,涉及傳統車、智慧網聯車、新能源車行業,一期産能2萬台。
鋼鐵産業:柳州是全國五大汽車製造城之一,但絕大部分汽車用鋼來自市外。為此,柳州表示,要優化鋼鐵産業産品結構調整,推進柳鋼本部基地精品鋼材産業化生産,研發高強度汽車用鋼等産品。
機械産業:近年來,柳工新技術、新産品頻出,5G遠程遙控裝載機、純電動裝載機等,均處於全球行業領先地位。柳州推動機械産業“二次創業”,將開工建設柳工智慧製造示範工廠,開發礦山機械新産品,建設農機研發製造基地等。
輕工業:上世紀八十年代,柳州輕工産品的名頭,響徹全國。如今,柳州重新提振輕工業,發力點放在智慧家電、林木傢具産業上。短短兩三年時間,位於柳江區的智慧家電産業和位於鹿寨、融安兩縣的林木傢具産業,雛形已現,即將展翅高飛。
化工及日化産業:柳州將建設柳城六塘精細化工産業園,推動柳化氯鹼公司精細化、高端化發展。同時,支持兩面針、金嗓子、花紅藥業、魚峰水泥等“老字號”品牌做強做優。
既有老樹發新芽,也有新苗春怒放。數字經濟、新興産業、産業鏈、中小企業等,一樣都不能少——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柳州表示,將繼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增強柳州老工業基地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讓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成為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培育數字經濟企業,爭創自治區級數字經濟示範區。實施百項工業領域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等。
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是産業發展主方向。柳州正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構建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新能源汽車産業生態鏈,加快廣西汽車集團新能源整車基地建設。同時,推動智慧交通産業園實現低運量膠輪系統車輛組裝生産;發展智慧電網産業,爭取南網科技産業園落地建設;實施機器人産業園二期項目,啟動康養機器人産業園建設;推進裝配式建築新型材料研發;加快柳藥股份健康産業園、馨海藥業中藥研製及生産基地建設;大力培育光電信息、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産業。
大産業鏈條長;鏈條不脫節,産業才健康。柳州將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和産業鏈提升工程,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力發展輕量化、智慧化汽車零部件,全力打造汽車電子全産業鏈等。
既要大樹,也要叢林。實施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培育計劃,精準扶持一批骨幹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今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200家。
肥沃的土地,才能孕育強壯的生命力。柳州正營造讓工業經濟跑出“加速度”的更好環境——
園區是企業的“家”,柳州要把“家”建設得更大更好。除了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還將支持陽和工業新區申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柳江區新興工業園申報自治區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佈局河西高新區西擴建設,加快推進柳江區粵桂智慧家電産業集聚區、中國—東盟旅遊裝備産業園、廣西柳州現代服裝産業園建設,支持各縣工業園區發展特色産業。
盡銳出擊,糧草先行。柳州出臺的系列措施是工業發展的要素保障。今年,柳州財政投入工業發展資金比去年翻一番,從今年起連續三年每年籌措資金超過100億元用於支持工業發展。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優先投向重點工業企業,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工業發展,轄區內金融機構新增工業企業和工業項目建設貸款額度不少於100億元。安排2000萬元科創基金用於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投入90%以上集中到工業領域。年內新增工業用地1萬畝以上、新增可用工業標準廠房200萬平方米以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