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創建“公益+市場”雙軌模式 氣象服務覆蓋 甘蔗産業倍“甜”
綠油油的甘蔗“雙高”示範基地。黃文偉/攝
廣西有“中國糖罐子”之稱,全國每三勺白糖,就有兩勺來自廣西。廣西對於國家食糖安全舉足輕重。
直面氣象高品質發展以及蔗糖産業振興的新要求,廣西氣象部門創建“公益+市場”雙軌氣象服務模式,推動甘蔗氣象科技成果産業化全行業應用,充分發揮市場效益,走出了一條産業反哺和甘蔗氣象服務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深耕公益服務“良田”
“根據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利用水井、河流、水庫、人工噴灌或淋灌等可利用條件抗旱;甘蔗不剝葉或少剝葉;覆蓋甘蔗行間減少水分蒸發。”2022年的夏秋連旱,讓甘蔗生長髮育經受重大考驗,10月26日,廣西氣象局首次聯合農業農村廳發佈未來一週甘蔗乾旱災害風險預警,分析甘蔗乾旱監測情況,提出針對性建議。
這是廣西氣象部門縱深推進甘蔗精細化公益服務的創新實踐。
廣西氣象部門持續優化以政府為主導的公益氣象服務機制,深化甘蔗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蔗區氣象服務項目列入《廣西糖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廣西糖業發展辦公室、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等涉糖部門聯合氣象部門加強甘蔗生産氣象服務工作,出臺糖料蔗生産田間管理科技服務等實施方案;各地各有關部門聯合開展調研、監測、培訓、指導和服務,落實政府對甘蔗服務要求;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投入支持,甘蔗公益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廣西氣象部門還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開展世界甘蔗主産國以及全國蔗糖産量預報、建立甘蔗精準氣象服務綜合業務平臺等,為各級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如今,甘蔗氣象服務覆蓋90%以上甘蔗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糖廠、涉糖産業和人員,甘蔗生長全過程氣象監測和服務信息融入廣西糖業大數據雲平臺。通過政府高效利用氣象數據和服務信息,及時制定和調整甘蔗“雙高”生産計劃。近年來,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100萬畝以上,出産蔗糖600萬噸以上。2020/2021榨季糖料蔗進廠量比上季增加7.47%,全區蔗農收入253.72億元,蔗糖産業健康穩定發展。
厚植市場服務“沃土”
“什麼節令種植、什麼時候施肥防病蟲,氣象部門都告訴我們了。”廣西元良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蘭雄告訴記者。
廣西氣象部門在政府主導的甘蔗公益氣象服務基礎上,主動適應甘蔗生産新需求、大力開展定制化氣象服務的探索。其碩果也進一步推動氣象服務由純公益向“公益+市場”雙軌模式轉變。
通過深度融入甘蔗全産業鏈全過程,廣西氣象部門與南寧東亞糖業集團、廣西糖業集團等大型糖企及種植戶共建甘蔗氣象服務應用示範基地,聯合開展“氣象部門+行業龍頭企業+基地(園區)”合作;結合耕、種、管、收、運、榨、加工和銷售等各環節精準服務需求,研發專業服務平臺,建成甘蔗智慧氣象服務網頁終端和手機客戶端,為糖企和種植戶提供基於位置的智慧提醒、防控建議等定制化服務。
廣西氣象部門還針對不同生長階段甘蔗用水需求,制定專項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方案,進一步合理佈局作業點、精準實施蔗區作業。
據測算,甘蔗氣象服務新手段新模式可為産業節本增效5%至20%,氣象部門與企業聯合研發的甘蔗水肥一體化智慧管理系統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0%、節水50%以上。
反哺科技研發“後勁”
“預計4月氣象條件較利於甘蔗螟蟲和黑穗病的發生發展,氣象適宜等級為大部輕度、局部中度。”2022年4月12日,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甘蔗氣象服務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首次聯合發佈甘蔗重大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影響預報。經檢驗,預報結論與調查情況相符。這標誌著廣西通過科技攻關實現了甘蔗重大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預報從無到有的新突破,廣西氣象部門與糖企通過專業服務合作、聯合開展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報與應用示範建設取得進展。
依託甘蔗氣象服務中心,廣西氣象部門還持續整合部門內外資源,組建“市場+業務+科研”相融合的跨部門跨業務綜合性廣西甘蔗專業服務綜合團隊,通過科技成果産業化應用、新技術研究,更好滿足糖企新需求。
如今,氣象服務效益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來賓、崇左等“甘蔗財政大市”的糖企與人工影響天氣部門簽訂協議,提供作業資金。糖企和種植大戶主動以合作研發、購買服務等方式投入研發資金,重點支持的資金項目為甘蔗提供了更為精細、更專業的機械收割天氣指數、蔗糖分預測及開榨時間預報等服務,實現氣象服務支撐産業發展、産業反哺氣象服務的良性循環。
通過糖企反哺,廣西氣象部門12項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産業化應用——甘蔗氣象服務創新發展被打造為全國氣象部門處級幹部培訓班教學案例(智慧氣象),入選中國案例管理中心案例庫;甘蔗氣象科研成果獲評“十三五”氣象科技成果評價優秀等級。
目前,“公益+市場”雙軌氣象服務新模式已推廣應用到水稻制種、荔枝和柑橘等特色産業,為助力産業增效和鄉村振興貢獻氣象力量。(廣西日報 記者 周映 通訊員 黃姿娜 林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