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打造生態環境執法“利器”
2025-03-07 14:00:0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林姍婷責編:劉洋

打造生態環境執法“利器”

百里柳江穿城而過,沿岸風光旖旎。 (柳州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打造生態環境執法“利器”

近日,河池市生態環境部門執法人員到宜州區一家石業企業進行監測布點採樣。(河池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生態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在生態環境監管過程中,有關部門如何打造寬嚴相濟的執法“利器”,助力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2月28日,記者從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了解到,近年來,該廳圍繞“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主線,加快推動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賦能執法監管的新手段新方法。全區生態環境系統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依法懲處環境違法行為,不斷深化環境風險防控與化解,持續築牢我區生態環境安全屏障,為加快美麗廣西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生態環境執法應急保障。

  1 守護綠水青山,科技賦能精準執法

  近日,有群眾反映柳州市魚峰區洛維潭水面漂浮油漬、水體渾濁。作為柳江的重要支流節點,洛維潭的水質狀況牽動人心。

  洛維潭為地下水涌泉形成,潭水匯入柳江,緊鄰柳江的特殊區位使其生態敏感性倍增。接報後,柳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執法人員第一時間啟用無人機對洛維潭全域航拍,鎖定潭面污染帶分佈範圍。同時,水質“快診快測”迅速展開,檢測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關鍵指標均處於較低水準,柳江入河口未出現異常。

  之後,執法人員經詳細排查周邊管網與工業企業,走訪沿岸菜農、游泳愛好者,並結合多時段高清航拍影像及監測數據比對,初步判定漂浮油漬為偶發性污染。執法人員第一時間向投訴人反饋檢測數據、調查結果,並承諾將進一步加強對洛維潭水巡查檢測力度,加大周邊企業監測預警,實現“分鐘級響應”。

  此次調查行動,是生態環境部門對群眾訴求的高效回應,更是科技賦能執法的生動實踐,彰顯了生態環境部門全力守護柳江“全國水質冠軍”金字招牌的態度和決心。

  縱觀全區,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來賓市生態環境執法人員利用無人機和暗管探測儀成功查處了某公司私設暗管、篡改自動監測數據的違法案件;玉林市生態環境執法人員運用手持式重金屬分析儀,在案件現場快速有效地固定了關鍵證據,為某跨省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案件的順利辦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談及如何通過科技賦能守護好廣西的綠水青山,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李維龍向記者透露:“目前,廣西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已配備常規污染物監測儀、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儀(FID)等現場執法輔助設備,還引入了衛星遙感、航監測等一體化新技術裝備,為精準執法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介紹,為提升執法智慧化水準,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依託“壯美廣西·信創雲”和廣西“生態雲”平臺,整合了移動執法系統、自動監控系統、“一碼通”程式等7個執法信息板塊,打造了廣西生態環境綜合執法一體化平臺,對可能産生違法的行為及時向企業預警提醒;對已經違法甚至惡意違法的行為實施精準打擊。

  相關統計顯示,2024年,該一體化平臺向企業推送預警信息超過30萬條,及時提醒企業預防違法風險,護航企業安心經營、放心生産。同時,根據其推送的違法線索,我區生態環境部門精準查處了自動監控領域典型環境違法案件14起,其中涉嫌偽造自動監測數據犯罪案件2起。

  2 優化營商環境,輕微違法行為不處罰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未批先建”是生態環境領域多發、頻發的問題之一。

  部分企業因疏忽大意或不熟悉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導致出現違法行為,為破解此類問題,近年來,廣西各市生態環境局不斷優化執法方式,堅持執法監管寬嚴相濟,對輕微環境違法行為適用審慎包容執法理念,注重幫扶指導,辦理了一批輕微違法不予行政處罰案件,保護和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在近期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梳理公佈的一些輕微違法不予處罰典型案例中,大化瑤族自治縣某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未批先建”案就頗具代表性。

  2024年3月初,河池市大化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巡查發現,大化某投資經營有限公司牛羊排酸間項目在未獲得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的情況下,擅自於2022年12月開工建設。截至調查時,該公司已建成牛羊屠宰鋼結構綜合廠房,廠房各功能間處於裝修階段,牛羊屠宰設備正在安裝,尚未投入運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相關定,2024年3月5日,河池市生態環境局對該公司下達《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責令停止項目建設。該公司積極配合,于當日停止項目建設。

  依照《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規則(2023版)》相關條款,2024年3月15日,經案件審查委員會討論後,河池市生態環境局對該公司“未批先建”違法行為作出不予行政處罰決定。2024年4月7日,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獲得河池市生態環境局批復,企業重新開工建設。

  原以為會被重罰和長期停工,誰知“劇情”反轉,這讓該公司負責人在反省之餘感到欣慰:“生態環境部門按程式作出不予處罰決定,不僅彰顯了過罰相當、寬嚴相濟的法治精神,也有助於提升我們企業的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激勵我們自覺守法。”

  據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總工程師寧耘介紹:“為助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2024年8月,我們在全國率先推出生態環境領域非罰款類行政處罰裁量權指導文件,對主動採取有效措施糾正輕微違法行為的企業給予適度合理的容錯糾錯空間。”

  據統計,2024年廣西生態環境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案件數量同比上升11.86%。

  另外,廣西生態環境系統大力推行差異化非現場執法監管,運用污染源自動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能耗監控等“無感檢查”方式,對納入“正面清單”的企業減少現場檢查頻次。2024年,全區納入“正面清單”企業非現場檢查比例超過82%,有效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産經營的干擾。同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體檢式”幫扶服務,指導企業整改環境問題3800多個,幫助企業進一步厘清守法邊界,增強自主守法意識,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3 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築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面對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如何把信訪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解決到位,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依法處理到位,確保信訪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良性運行?

  李維龍告訴記者,我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通過有獎問答、社區普法等多種形式在廣大群眾中開展普法宣講活動,引導和支持群眾理性表達訴求、運用法律武器正確維權。同時,為解決環境信訪工作職責邊界不清等重點難點問題,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還組織開展了多項政策研究,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信訪問題、化解突出矛盾的具體措施。

  據了解,2024年全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受理信訪投訴總量同比下降22%,生態環境信訪形勢總體持續平穩。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已連續6年獲評全區信訪工作“人民滿意窗口”。

  另外,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及環境安全,我區生態環境部門緊盯“一廢一庫一重”(即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生活垃圾填埋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化工園區等高風險行業企業,開展了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2024年,全區累計出動檢查人員12190人次,發現隱患問題1296個,完成整改1280個,持續提升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同年,全區發生的8起一般級別突發環境事件也得到了妥善科學處置。(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余鋒  通訊員 楊廣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