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墾蒼梧縣六堡茶加工與陳化基地的廠房內,技術人員正在調試設備。黎飄婷/攝
市民遊客在哈口茶園體驗採茶樂趣。潘紹珊/攝
譚愛雲正在為顧客展示智慧生産的六堡茶。廖偉/攝
“開茶嘍……”3月22日,2025年蒼梧縣六堡茶文化宣傳周活動正式啟動,在六堡鎮數字哈口茶園,伴隨著一聲清脆悅耳的吆喝聲,茶園內頓時響起熱烈的歡呼聲,隨後遊客們就紛紛投入到採摘中來,體驗採茶的樂趣。
蒼梧縣是六堡茶生産的核心區,近年來,該縣依託數字技術,將科技融入茶葉種植、生産等各個環節,為茶葉增産、茶農增收、茶企增效打下堅實基礎。目前,該縣有茶園面積20.5萬畝,可採摘面積10.5萬畝,去年茶産量達1.36萬噸,直接産值21.5億元,綜合産值達100億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産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六堡茶産業正走向一個“智”富新時代。
1 數字賦能 茶産業提質增效
3月22日,記者在六堡鎮哈口茶園內看到,茶園中央設有一塊巨大的數字監控屏,上面實時顯示著各個茶區的土壤濕度、溫度、氣象數據和病蟲害預警信息,根據數據,自動化灌溉系統精準啟動。
“以前我們全靠經驗,如今有智慧平臺、蟲情測報站和土壤墑情監測,生産更科學,信心更足。”該茶園負責人簡短的話語,透露出新技術帶來的自信。
同樣,在蒼梧縣沁怡六堡茶業專業合作社的監控大屏上,368個茶園網格數據實時跳動。區塊鏈溯源系統記錄每批原料信息,若某區土壤含水率低於18%,智慧灌溉立刻啟動;無人機巡園配合AI模型,提前14天預警病蟲害。“傳統‘看茶做茶’如今有了科技賦能,我們心裏更有底。”該合作社負責人譚愛雲指著螢幕説。
2018年,譚愛雲引入機械化設備。如今,自動化、連續化、清潔化生産線已基本成型,每日可加工鮮葉達7500公斤,僅需5名工人運轉,極大地降低了勞動成本。
譚愛雲指著剛出爐的茶葉説,現在每批原料都附帶區塊鏈生成的品質報告,讓老師傅們調整工藝時更放心。這套系統已覆蓋全縣76%的茶園,幫助六堡茶出口檢測通過率從82%提升至98%,2024年歐盟訂單量同比增長210%。
“智慧化生産效率比手工高18倍,陳化時間縮短30%,年産量翻了10倍。”在廣西農墾蒼梧縣六堡茶加工與陳化基地的廠房內,全自動化生産線正高速運轉,該公司總經理梁芳韜説:“傳統工藝生産線嚴格遵循‘原産地、原茶種、原傳統工藝’的標準,而現代工藝生産線的産品更受市場歡迎,目前兩條生産線並行運作,既滿足了不同訂單的需求,又大幅提升了整體生産效率。”
數智賦能正推動六堡茶産業提質增效。近年來,該縣大力推動六堡茶生産加工智慧化、數字化的建設,建立了茶産業大數據平台中心及蒼梧茶數APP,爭取上級資金3350萬元,建設1.19萬畝智慧生態數字茶園。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已在哈口、鑄垠、山坪、沁怡等100個茶園安裝調試,全面實現茶園管理、加工生産與品質追溯全鏈條數字化升級。
據統計,目前該縣已擁有全自動茶葉加工生産線6條,可年産茶葉3000多噸,實現了茶葉加工清潔化、機械化生産,茶葉品質産量再上新臺階。
2 創新機制 科研傳承緊密結合
週末,蒼梧縣茶産業發展局的會議室裏,專家團隊正熱烈討論新工藝的研發。
“我們啟動‘週末人才’計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每週到基地講學,針對六堡茶標準體系建設和品質管理提出改進方案。”蒼梧縣茶産業發展局局長梁錦釗説。
創新不僅在設備上,更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茶鄉英才”工程,成立六堡茶創新創業人才孵化基地,與浙江大學茶學系、六堡茶産業學院等20多個平臺聯手,打造特色鮮明、活躍度高、持續化運營的人才小高地、創新大平臺,促進六堡茶人才鏈與六堡茶産業鏈有機融合。
該縣建立“中國茶葉學會蒼梧六堡茶産業服務站”,培育“六堡1號”“六堡2號”當家良種,依託劉仲華院士指導的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六堡茶八新雙增關鍵技術研究與産業化示範”項目實施,投入4000萬元從六大板塊19個課題開展技術攻關,推動茶産業全面提升。
同時,該縣重視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的發展。祝雪蘭和石濡菲等六堡茶技藝傳承人經常指導新學員操作傳統制茶設備。
“我走過幾十年茶路,今天看到年輕人用科技改造傳統,心裏很是欣慰。”祝雪蘭説,“工匠精神,不能丟。只要我們不斷創新,老工藝也能出新花樣。”
目前,該縣有六堡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1人、縣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201人。
科研與傳承的緊密結合,還體現在標準體系的建立上。目前,該縣已發佈1項六堡茶國家標準、1項研製中的國家實物標準樣,以及21項廣西地方標準、53項團體標準和一批企業標準。這些標準覆蓋了茶樹育苗、栽培管理、採摘、加工、包裝、貯運等各個環節,確保每一步都嚴格按照統一規範執行。
3 融合發展 茶文化走進各領域
在數字化和人才驅動為六堡茶産業注入新活力的同時,該縣通過延伸産業鏈打造全域産業鏈融合發展園區。
黑石山茶文旅綜合體項目便是其中的亮點。3月22日,記者走進黑石山茶文旅綜合體,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全程機械化生産車間和現代化茶文化博物館。車間外,設置專門的遊客參觀通道,讓人可以近距離觀看六堡茶的生産流程。遊客不時發出驚嘆:“真沒想到,原來制茶也能這麼高科技!”
蒼梧縣還頻繁舉辦各類茶事活動。近年來,該縣成功舉辦2023年北京推介會、秋季開茶儀式及多場國內外博覽會,六堡茶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産品品牌雙雙擴張。據統計,SC認證茶企已達51家,多個企業榮獲有機産品和香港優質正印認證。
“通過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我們不僅將茶葉品質提升到一個新層次,更讓茶文化走進了旅遊、休閒、健康等各個領域。茶旅融合已成為六堡茶産業的一大新動能。”蒼梧縣黑石六堡茶源博園負責人姚舜説。
此外,該縣借助“村黨組織+企業+農戶”模式,推動土地流轉、産銷對接與收益分紅,全縣茶企、合作社已覆蓋約6.5萬村民,帶動茶農年均增收達3000元。
“我們希望,每一位茶農都能分享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該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主任陳柳生説。(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梁乾勝 通訊員 廖 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