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馬道樞紐鳥瞰圖。(平陸運河集團供圖)
工人正在馬道樞紐建設現場切割鋼材。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羅繼梅/攝
4月23日,在靈山縣舊州鎮平陸運河馬道樞紐建設現場,隨著無人機航拍鏡頭緩緩拉升,只見巨型塔吊正將預製構件精準吊裝,混凝土澆築的船閘主體在陽光下泛著銀灰色的光澤;鏡頭急速切換,企石樞紐工地上,運輸車輛如蟻群穿梭,數十米的基坑內,鋼筋骨架如鋼鐵森林般拔地而起;青年樞紐的畫面隨即切入,新建成的生態魚道曲折迴環,水流暢通,水面泛著粼粼波光。這是平陸運河三大樞紐建設的震撼現場。
平陸運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通江達海的運河工程,此刻正以“基建狂魔”的速度,在八桂大地上書寫新時代的運河傳奇。
截至4月23日,平陸運河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29億元,佔項目總投資的72.7%,完成土石方開挖約2.82億立方米,佔開挖總量的89.5%,完成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築429.3萬立方米,佔工程總量的73.4%。
連日來,記者深入平陸運河三大樞紐施工腹地,觸摸運河脈動,記錄宏偉的建設現場。
1 馬道樞紐:13層樓高空上的“鋼筋芭蕾”
4月24日清晨6時30分,晨霧未散,負責平陸運河馬道樞紐下閘首施工的安全員佟鑫已換上深藍色馬甲,穿行走入工地。64.8米高的船閘墩墻如鋼鐵巨人般矗立,鋼筋叢林間閃爍的橙色安全帽與電焊火花交織,展現了這座超級工程“與時間賽跑”的日常。
“木工支模板,雜工清渣土,混凝土工振搗,鋼筋工捆紮。”在繁忙的工地上,佟鑫向記者介紹。他每天需檢查18個作業面、300余名工人、6台塔吊12小時的運轉情況,在50多米高差的船閘立體空間中反復查看,直到輪班的安全員接班。記者在微信運動上看到,佟鑫運動步數每天保持在2萬步以上。“每天最欣慰的,就是看著大家平安走出工地。”佟鑫説。
“抓緊扶手,重心向前!”記者跟隨平陸運河集團工程管理部業務經理鐘林斌攀上陡峭的施工籠梯。經過13層樓高的之字形階梯攀爬後記者看到,數十名工人如蜘蛛俠般穿梭于鋼筋網格間,塔吊將成捆鋼筋精準吊運至作業面,電焊火花如金色雨點灑落在晨光中。
“這是下閘首最後一倉混凝土備倉現場。”鐘林斌指向腳下密布的鋼筋網説,每根鋼筋間距嚴格控制在20釐米,工人們像繡花般將16毫米粗的鋼筋捆紮成型。鋼筋班班長宋佔寬抹了把汗:“封頂混凝土即將開澆,備倉作業馬虎不得。”
施工現場,宋佔寬視線如雷達般掃過每個角落。突然,他對著下方的工人説:“這裡用直筋,帶彎鉤的鋼筋條不可用在二次結構!”見一根帶彎鉤的鋼筋混入直筋隊伍,他立即叫停作業。這雙“火眼金睛”源自他從事建築工程工作十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
50米高空的風聲在耳畔呼嘯,工人們對此習以為常,埋頭趕工期、搶進度,不曾懈怠半分。
馬道樞紐建設的過程中,面臨一個又一個難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已成為鐘林斌的常態。説起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鐘林斌坦言是墻墩寬槽縫回填。
在下閘首船閘一道墩墻心臟部位,技術團隊正進行著“回填阻擊戰”。墻墩寬槽縫高度差大、縫隙小、混凝土控溫要求高,搭建腳手架及設備設施可施展空間極為有限。為攻克50多米高的寬槽縫回填難題,項目組多方研究,最終創新採用“緩衝導管法”,讓混凝土從50多米高空順利滑入僅2米寬的縫隙,再一層一層往上鋪。“這就像給高樓做心臟搭橋手術。”鐘林斌打了個比喻。
夜幕降臨,晚班工人開始接力。塔吊的輪廓逐漸融入暮色,而船閘的輪廓卻在燈火中愈發清晰。這座承載著水運夢想的超級工程,正在上千名施工人員的汗水澆築下,一釐米一釐米地封頂,朝著最終完工通航目標邁進。
2 企石樞紐:“三階轉換”破解澆築困局
“以前我要在邊坡或架設的平臺上才能開展測量工作,現在登上大橋,就能為澆築工人提供精準的點位。”4月22日上午7時30分,平陸運河企石樞紐項目測量工人梁國慶已將測量設備扛上離基坑41.5米高的企石樞紐大橋,測量設備射出鐳射,將倉面不銹鋼預埋件點位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
440米的大橋飛架兩岸,不僅為施工帶來了便利,還為當地居民帶來美好願景。
陸屋鎮居民李勤芳告訴記者,曾經,兩岸的企石村和楊屋村之間並沒有交通橋,往來非常麻煩。企石樞紐大橋建設完成後,兩村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至15分鐘以內。
在橋梁下游輔導航墻處,平陸運河集團工程管理部工程師張鵬攤開施工圖介紹,去年,企石樞紐需要完成主體混凝土澆築125萬立方米,要想如期完成年度任務,必須迅速完成道路轉換工作,打開受佔壓的閘室中墩、下閘首底板結構施工的工作面,將船閘閘室底板全部貫通並作為施工道路。
“為了應對複雜的施工難題,我們捋清施工的關鍵線路,開挖原邊坡,釋放佔壓的下閘首底板,將佔壓非關鍵線路的閘室邊墩作為道路轉換的出入口,打響道路轉換的‘第一槍’。”張鵬説。
去年2月,企石樞紐第一階段道路工作完成,企石樞紐的澆築工作從此走進了快車道;
同年9月,企石樞紐第二階段道路轉換工作完成,企石樞紐的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築工作面全部打開;
今年2月,企石樞紐第三階段道路轉換工作完成,兩條施工動脈承載著船閘主體所有工作面的通行和混凝土澆築平臺以及塔吊部署工作。
……
交通問題解決了,如何保障2000多名工人和300多臺套機械設備在狹窄的基坑內進行高效的協同作業?
平陸運河建設管理團隊選擇在基坑內佈置29座塔吊,利用BIM技術,提前規劃設備高度,系統佈置水準方向,並在塔吊上安裝防碰撞系統和吊鉤可視化系統,為塔吊師傅安上“千里眼”和“順風耳”,實時監測塔吊運行狀態,而AI預警功能則對可能發生的碰撞行為進行預警,為下一步的操作提供指導意見。
“隨著工程建設不斷推進,企石樞紐如今已是塔架林立、氣勢雄渾,橫亙在大地之上。”張鵬説。
3 青年樞紐:“滿弦彎弓”蓄勢黃金水道
4月16日,平陸運河青年樞紐船閘閘室廊道底板首倉混凝土順利澆築完成,標誌著平陸運河青年樞紐進入船閘閘室廊道及底板建設階段。
“塔吊慢點!保證安全!”臨近下午,在青年樞紐上閘首區域,平陸運河青年樞紐項目機務部主管林華鋒拿著對講機與1號塔吊師傅溝通,讓其將2號塔吊的配重塊吊起。
“青年樞紐的建設如火如荼,現在我們要把一部分塔吊降下高度,方便後期施工。”林華鋒説。
不遠處,平陸運河集團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鐘廣達站在青年樞紐二號觀測臺向前眺望,指著遠處閘口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們船閘人字門和配套設備已通過出廠驗收,預計4月底將對單套重量1181噸的閘門進行分段安裝。”
從高空俯瞰,猶如滿弦彎弓一般的青年樞紐,處於鹹淡水交界處,承擔著平陸運河“通江達海”的關鍵使命。
“青年樞紐承擔著解決10.32米水位差的重任,互通廊道助力實現雙線船閘互灌互泄。”鐘廣達説,青年樞紐在閘室中墻結構段佈置了一層廊道,將兩線閘室廊道水體動態連通。這一設計直接將另一線船閘作為“移動省水池”,節水率提升約50%。
在抓緊施工過程中,平陸運河建設管理團隊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生態系統。
“過去,由於欽江舊青年水閘的阻隔,下游的魚類失去了洄遊遷徙的路徑。為了守護魚兒的回家路,青年樞紐船閘在泄洪閘左側設置了魚道,滿足合浦絨鰲蟹和鰻鱺、斑鳠等魚類洄遊需求。”鐘廣達説。
跟隨鐘廣達的目光,從泄洪閘交通橋向下望去,總長480米長的垂直豎縫式魚道和鰻魚道相結合的魚道工程如將要合攏的牙齒。未來,當春風再次漫過河道,魚兒們將在此奮力洄遊。
順著往下約4層樓高度,魚道側面設置了一片巨大的觀察窗。運河通航後,工作人員透過特質玻璃就能在此結合魚道進口區域的監測計數、水下攝像、水質在線檢測等系統,觀測魚類的洄遊情況。(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羅繼梅 馮 源 通訊員 覃健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