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眾登錄廣西生態環境廳官方網站等網絡媒體,便可查閱北海銀灘海域等10多片廣西近岸海域水質的實時監測數據等情況。
近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2024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頒獎典禮上,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以下簡稱“廣西海洋站”)牽頭申報的“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測成套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成果在全國優秀技術成果中脫穎而出,榮獲2024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據了解,自2008年起,廣西海洋站率先在全國建設並運行了由16套浮標組成的廣西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在國家和廣西科技項目等支持下,歷經十多年的技術攻關,項目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自主研發了高度集約的海上浮標等一批海洋自動監測儀器。同時,項目團隊還起草了相關標準體系,開發了數智化應用平臺,構建了“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及成套設備—運行維護及其質控體系—數智化應用”于一體的全流程鏈條成套技術,推動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從傳統手工監測往自動化監測的轉型。
“基於廣西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控預警系統,我們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水質預報模型,首次實現海水水質未來7天自動預報。”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一成果不僅為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提供了及時掌握北部灣海域水質動態和未來變化趨勢的技術支撐,還有效防範了海洋生態環境風險,助力海洋污染防治。
如今,廣西海洋站正通過一系列智慧化功能模組,助力美麗廣西建設和向海經濟高品質發展。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余鋒 通訊員岑國林、龐敏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