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百年工業企業如何搶佔“智”高點
2025-07-15 21:28:3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劉洋

廣西百年工業企業如何搶佔“智”高點_fororder_pF54A_b

五菱新能源公司整車裝配線運用AI物流機器人運送新能源電池。蒙聖華/攝

廣西百年工業企業如何搶佔“智”高點_fororder_p2BBC_b

廣西汽車集團零部件事業部減速器總成裝配G線運用多種AI技術來裝配減速器。蒙聖華/攝

廣西百年工業企業如何搶佔“智”高點_fororder_p6432_b

機器人自動焊接線。韋明鳳/攝

廣西百年工業企業如何搶佔“智”高點_fororder_8784934_wjz_1752464431097_b

廣西汽車集團五菱柳機智慧工廠總裝線。 蒙聖華/攝

  7月9日至11日,2025年日本(東京)國際工業展覽會,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西汽車集團”)以中國品牌展商的身份首次亮相,憑藉工藝領先的汽車零部件技術與國際化合作的新能源整車成果,引發國內外行業廣泛關注,彰顯了“中國智造”的全球競爭力。

  6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廣西汽車集團攜電驅動橋、G050等科技成果亮相,吸引了眾多目光。

  4月,2025年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廣西汽車集團攜一系列領先技術與多元化産品重磅登場,展現了廣西汽車強勁的智造實力。

  ……

  當鎂光燈一次次聚焦,讓人不禁發問:廣西汽車集團何以有如此亮眼的表現?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體系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廣西第一家百年工業企業廣西汽車集團經歷了汽車工業探索、開拓、轉型、全産業鏈佈局四大階段。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席捲全球市場,廣西汽車集團正以破局者的姿態走出一條獨特的人工智能發展之路。

  此刻,更重要的命題浮出水面:這條智慧化路徑是否可複製,對廣西汽車産業智慧化轉型有何啟示?近日,記者深入廣西汽車集團,破解其智慧化發展密碼。

  1 提檔加速,全鏈條智慧發展

  7月12日,走進廣西汽車集團所屬五菱工業零部件事業部,一條自動化産線正開足馬力運轉,只見機械臂靈動轉向,一個個鑄造件在智慧設備的操控下,經過加工、電泳、裝配等多道工序,最終蛻變為汽車動力系統的關鍵部件——減速器總成。

  “這條新能源汽車減速器生産線有著會思考的‘大腦’和‘火眼金睛’。”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對減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遠高於傳統汽車,為切實保障和提升産品品質,該生産線在建設過程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多工位改造,通過集成機器視覺、3D測量、機器人自動化等技術,實現了精準裝配。

  移步20多公里外的五菱柳機智慧工廠,“未來感”場景撲面而來:機器人工作有條不紊,自動送釘擰緊,AGV車穿梭自如,無人化自動搬運,六軸機器人配合默契,協同作業……整個工廠井然有序。

  “2條機加産線分別只需要1名線上操作人員,産能每年20萬台。”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工廠機加産線自動化率已達91%。

  生産的智慧化,體現在裝配加工的革新上,還體現在産品品質檢測的煥新中。

  在質檢環節,廣西汽車集團展現出強勁的自主研發實力——成功打造了桌面式智慧檢測一體機與NVH振動檢測臺。

  據介紹,該系統通過感測器能夠捕捉微小振動變化,可實現高精度自動化缺陷識別,顯著提升檢測精度。不僅如此,它還能對産品的噪聲、振動進行深度分析,精準識別異常振動,有效降低漏判和誤判率,將漏檢率從人工的15%降至1%以下。

  從精準裝配到智慧檢測,從智慧生産線到智慧工廠,廣西汽車集團在生産環節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品質與效率的雙重突破。

  目前,廣西汽車集團已建成五菱柳機、五菱工業等7個廣西智慧示範工廠。

  2025年,汽車産業加速邁入人工智能時代,關注點和競爭要素快速轉變,全方位擁抱AI幾乎成為産業生態的一種“定勢”。

  廣西汽車集團率先擁抱産業發展新變革,將AI從“單點工具”嵌入集團全價值鏈條之中。生産之外,AI應用場景被不斷擴展,打開了汽車“智造”的想像空間:

  看數據應用,廣西汽車集團打造的汽車數據AI應用平臺“菱數雲”,於今年春節期間接入DeepSeek大模型。該平臺通過“數據資産化×AI場景化”,打破産業鏈數據壁壘,將每一條車輛數據轉化為可計算、可交易的“智慧生産力”。

  看産品設計,廣西汽車集團所屬柳州五菱新能源引入DeepSeek等大模型技術,將其創新應用於産品造型設計與數據分析等關鍵環節,大大提高了産品設計效率。

  看軟體研發,廣西汽車集團所屬柳州車合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將DeepSeek-R1大模型深度融入質檢、數據分析等核心場景。同時引入通用靈碼等大模型,應用AI技術輔助代碼生成,包括智慧補全和根據需求文檔自動生成代碼,大幅提升軟體開發效率。

  一個個智慧應用場景加速涌現,形成多維度賦能格局。

  “現在AI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集團的智慧産品、智慧設計、智慧製造、智慧辦公等領域。”車合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松介紹,在整車及零部件業務,AI提升了産品設計、製造、驗證全鏈路效能與品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在汽車服務與貿易業務,AI則顯著提高了中臺、後臺各環節的工作效率。

  不久前,柳州五菱新能源傳來好消息——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公佈2025年廣西智慧製造標杆企業、智慧工廠及數字化車間認定名單,柳州五菱新能源脫穎而出,憑藉研發、生産、物流、質檢到銷售端的全鏈條智慧化管理,榮獲“廣西智慧製造標杆企業”稱號。

  “這僅是智慧化長征的一個里程碑,將來會聽到更多這樣的好消息。”廣西汽車集團黨委副書記韋明鳳目光灼灼,“我們正加速鍛造更多行業智慧標杆。”

  全鏈智變,澎湃向前。如今,廣西汽車集團正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引擎,向著汽車“智造”高地全速進發。

  2 創新為魂,多點位蓄勢突破

  從製造到“智造”,如何在躍遷中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廣西汽車集團給出的答案是:創新。

  對創新的執著已滲透到廣西汽車集團發展的基因之中。“這是我們走向智慧化的關鍵,也是我們的底氣所在。”韋明鳳説。

  記者在廣西汽車集團所屬五菱科技看到,工作人員正基於生産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數據,完善自主研發的“機加貓”“焊接貓”系統。

  “我們今年成立了現場數字化部,深挖數據這座金礦。”五菱科技副總經理廖睿認為,數據是智慧化生産的關鍵要素,提取有用數據,利用大模型推斷,研究出機器人集成應用的解決方案並應用於生産現場,“以此實現製造裝備智慧化、生産過程智慧化。”

  據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的設備産品還出售給相關製造企業公司,完成了從“自用”到“輸出”的跨越。

  創新之路從來不是坦途。

  熱氣脹技術,對於汽車零部件生産有重要作用,不僅有利於汽車輕量化,還能極大提升産品強度,增強汽車整體的安全性能。然而,2020年以前,該項技術在國內尚屬空白。

  為了破解“卡脖子”難題,廣西汽車集團聯合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超高強鋼管熱氣脹成型工藝與關鍵共性技術提升”項目研究,不斷實驗,攻堅克難,最終建成國內首條超高強度鋼管熱氣脹成型生産線。

  目前,該生産線每小時下線60套汽車A柱加強管,單月産量突破1萬套,並配套國內一線自主汽車品牌的高端車型。

  關關難過關關過,廣西汽車集團不斷攻克:菱勢黃金卡搭載自主研發的“菱擎”系統,通過雙電機耦合技術實現35%的節油率,成為國內首款混動小卡;自主研發的ADAS系統已完成200萬公里實路測試,決策響應速度達50毫秒級;被視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同軸式電驅橋實現批量生産,廣西汽車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新能源汽車同軸橋産品批量生産的企業……

  當下,廣西汽車集團更是將創新戰場向智慧深處推進,不斷突破:“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智慧監測與優化應用”等四大場景入選柳州市首批“人工智能+製造”應用場景“機會清單”;“車易慧—數字化運維大模型知識庫應用”及三項智慧製造場景入選自治區2025年首批人工智能産品、垂直領域模型及“人工智能+製造”典型應用場景認定名單……

  統計顯示,廣西汽車集團近三年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4項,獲得專利授權485件,其中發明專利佔比達16%。

  如何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産力?

  廣西汽車集團也有自己的答案:創新打造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生態構建的三維路徑。

  蘇松表示,在這一路徑的指引下,集團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模式,聚焦具體應用場景和優勢領域,全力推動智慧化技術加速落地。

  他向記者舉例,在自動駕駛領域,集團研究、佈局ADAS新功能和演算法,自主研發的G050純電動廂式運輸車,搭載L4級自動駕駛系統,已完成10萬公里城市複雜路況測試;在充電服務領域,創新推出移動儲能充電車,採用“樁找車”模式,有效解決車主“找位難”痛點。該模式已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實現商業化運營,並成功斬獲以色列、迪拜等海外訂單。

  “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的特點之一就是本土化,貼合實際。從引進外國設備開始就思考如何立足自身生産需求和工藝特點進行設備自製和改造。”蘇松指出,集團始終以客戶需求和業務發展為導向,通過自主研發和改造降低技術成本,確保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

  今年4月,廣西發佈《關於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品質發展的決定》,自治區黨委、政府鮮明提出“人工智能時代,廣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後。”

  同月,在柳州市人工智能(AI)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大會上,廣西汽車集團所屬柳州五菱新能源與湖南大學開展高品質商乘兩用車電驅系統開發及整車集成應用項目合作;廣西汽車集團所屬柳州卓通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開展高集成乘用車智慧同軸電驅橋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合作,共同挖掘工業智慧化的發展潛力……

  廣西汽車集團正以創新為核,不斷聚勢、蓄能。

  當前,廣西汽車集團已經成立“人工智能+”領導小組,擁有一支專業的智慧製造團隊,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簽約研究前沿人工智能技術,與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和機構達成合作。在武漢、上海、香港成立了創新中心或前瞻中心,構建起更嚴密的研發體系和技術生態體系,全方位增強集團的研發實力和産業生態控制力。

  3 前瞻洞察,縱深式謀篇佈局

  智慧化轉型並非一蹴而就,韋明鳳坦言:“我們是起步早,小步快跑。”

  而這離不開廣西汽車集團前瞻性的戰略佈局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

  時間回溯至2010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産業的決定》,將新能源汽車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與此同時,汽車市場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傳統生産製造水準已經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

  正是在這一年,廣西汽車集團敏銳捕捉到變革先兆,果斷開啟自動化、智慧化轉型之路。

  2010年,集團成立“自動化推進小組”,自主研發出第一台自動化專機,在衝焊件産品開發中應用大批量機器人工作站,解決了鈑金件外觀及螺柱焊接品質問題,公司的自動化裝備水準大幅提升。

  五年後,“自動化推進小組”升級為“工業4.0推進小組”,將智慧製造納入公司“十三五”規劃中,圍繞“一條智慧生産線、一個智慧車間、一個智慧工廠”的思路,按照“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範”的方式探索智慧製造。

  2017年,“輕量化汽車底盤關鍵零部件智慧工廠新模式”項目落地,這是廣西汽車集團響應《中國製造2025》、推進工業4.0的重要載體,探索出將精益生産與智慧製造的無縫連結及相互融合的創新落地路徑,通過與科研單位、系統集成商、設備提供商等合作,提出智慧工廠新體系、新模式,成為廣西唯一被列入工信部智慧製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的項目,填補廣西汽車行業高端底盤製造能力的空白。

  廣西汽車集團的轉型戰略不止于商業邏輯,更在責任,與用戶構建情感紐帶,服務社會。

  2022年,廣西汽車集團第一款自主設計、研發的車聯網雲平臺基本建成,可實現對車輛的安全監控,為用戶提供充電、車況查詢、預約保養等服務。

  2023年,廣西汽車集團産業數據要素服務平臺——“菱數雲”正式上線,“預查驗”項目累計佔現有全國同類項目市場份額70%以上,社會效益明顯。

  2024年,工信部牽頭開展的數字化轉型貫標工作中,廣西汽車集團成為首批數字化轉型貫標認證企業,在工業互聯網平臺方向獲評“2星級”,五菱柳機和佛吉亞(柳州)座椅在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方向分別獲評“2星級”和“1星級”。

  ……

  如今回望,2010年的戰略抉擇猶如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而後的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從自主研發首臺自動化專機起步,到建成國內首條高壓熱氣脹成型生産線,再到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廣西汽車集團用十五年時間完成了三重跨越,不斷築牢汽車製造業數智化底座,加快新質生産力發展。

  站在人工智能重塑製造業的新起點,廣西汽車集團正謀劃更大佈局。

  “智慧製造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韋明鳳表示,“我們秉承著精益製造理念和經驗,結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精益生産融合智慧製造的新模式。”

  當前,廣西汽車集團大力實施“菱勢工程”,傾力打造1個“菱勢”新能源整車品牌、3個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和1個汽車産業生態鏈,同時,將“3+X”業務佈局與“AI+”有機結合,構建起“設備+産品+場景+生態”的立體化佈局,為汽車“智造”注入強勁動能。

  五菱大廈的企業展廳有一句醒目的標語: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這正是廣西汽車集團一路走來的精神底色。

  透過廣西汽車集團智慧化發展之路,可以看到,傳統産業的智慧化轉型,既需要謀篇佈局的戰略眼光,也需要壯士斷腕的改革勇氣,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創新定力。

  百年製造,幹字當頭。廣西汽車集團在推動製造強國建設的征程上,從未止步,如今,在智慧製造改革的征途上,奮發不輟。(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梁菁惠 通訊員 李慧納 蘭依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