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戲《將心比心》劇照。(受訪者供圖)
仫佬劇《玉笛情緣》劇照。(受訪者供圖)
“青年戲曲演員優秀劇目展演”上精彩的邕劇表演。
毛南戲使用的特色樂器——祥鼓。
近期,暑期檔電影《戲臺》熱映,再次引發大眾對戲曲文化的關注。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廣西地方戲曲源遠流長,不同劇種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八桂大地的歷史記憶。
然而,由於語言門檻、人才斷層、觀眾流失等因素,廣西地方戲曲發展面臨不小挑戰,部分劇種甚至有瀕臨消失的風險,開展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去年,《廣西地方戲曲振興工程(2024—2026)實施方案》發佈,明確加大對我區15個瀕危劇種的傳承保護力度。如今,多方力量積極行動,讓這些藝術瑰寶煥發新生。
1 百年戲韻再“破圈”
邕劇是廣西瀕危劇種之一,也是南寧市本地獨有的劇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20世紀50年代,南寧邕劇院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休閒娛樂場所之一。每逢演出,能容納數百名觀眾的劇院場場滿座,遇到劇目上新,更是一票難求。“那時候交通不發達,有些觀眾甚至是從十公里開外的地方走過來看戲的,有的人還會帶上一天的飯菜,從早看到晚。”提及當時的盛況,80多歲的邕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洪琪仍記憶猶新。
然而因為歷史原因,邕劇自1969年停演後發展一度陷入停滯。目前,廣西共有邕劇、桂南採茶戲、壯師劇、文場戲、鹿兒戲、毛南戲、仫佬劇、唱燈戲、客家戲、鷯戲、牛歌戲、師公戲、牛娘戲、啀戲、絲弦戲15個瀕危劇種。其中,大部分劇種只有一個國有文藝院團支撐,或僅有少數民營劇團及民間班社維持演出,普遍面臨著“有保護無傳承,有傳承無作品,有作品沒有影響力”的困境。劇種知名度、影響力下降,甚至部分當地人都不知道這些本土劇種的存在。
面對這種情況,南寧在2000年啟動了邕劇保護拯救計劃,一批老藝人紛紛投入傳統劇目的整理與新劇目的創編工作,致力讓邕劇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出於對邕劇的熱愛與傳承的責任感,洪琪與其弟洪玨歷經3年時間,編撰了長達92萬字的《邕州老戲——邕劇》一書,詳細論述了邕劇的歷史源流、舞臺語言、表演藝術等內容,梳理了400余個傳統劇目,形成了獨屬於邕劇全面、系統的“百科全書”。
一代代藝人孜孜不倦地為邕劇的傳承發展奔走,讓邕劇再度“破圈”,在今天的舞臺上收穫了耕耘的迴響。
絲竹盈耳,粉墨新粧。7月25日、26日,“青年戲曲演員優秀劇目展演”在邕州劇場上演,邕劇成為展演舞臺上的亮點。《三進士之賣身》情節起伏,《陣前邂逅》武戲精彩,刀戟碰撞聲與鼓點緊密交織,老戲迷們目不轉睛,合著韻律打著拍子,精彩處掌聲雷動。
“邕劇唱邕州官話,身段功夫和武技表演多,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通過觀演,市民何女士對邕劇有了一定了解。展演期間,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劇場觀看演出。市民于先生表示,希望孩子能親身體驗這種原汁原味、韻味獨特的本土藝術形式,感受地方戲曲獨特的唱腔、鑼鼓、身段和表演程式。
今年4月1日,《南寧市地方戲曲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這是廣西首部地方戲曲的專項立法。《辦法》將南寧現存的邕劇、師公戲、絲弦戲等6個地方戲曲劇種作為法定保護對象,為地方戲曲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與保障。
“《辦法》的出臺彰顯了地方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為戲曲傳承提供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有助於搶救瀕危劇種、培養青年人才,並推動戲曲創新性發展。”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梁素梅説。
據了解,今年南寧還將開展300多場地方戲曲保護髮展系列活動,包括戲曲精粹展演、戲曲惠民展演展示、戲曲研學體驗等,推動地方戲曲藝術走進鄉村、社區、校園,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
戲曲文化的種子悄然播撒,靜待生根發芽。
2 薪火傳新聲
盛夏,夜幕降臨,田東縣祥周鎮侖圩村,村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來到排練地點集合,有的人拿上二胡,有的人揮起扇子,咿咿呀呀的腔調響起,在村落上空回蕩。他們是當地民間邕劇劇團恒樂社的成員,劇團規模雖不大但已有百年曆史。自1908年創社以來,每一代成員都保持著這種“日出勞作,日落唱戲”的狀態。
百年劇團得以存續至今,離不開每一代恒樂社成員的無私付出。“當時劇團第一代藝人岑世文,賣掉了家裏的水塘和水牛,所得錢款全部用於購買戲服道具和排演等開支。”田東縣文聯原主席潘仕師説。
儘管並非專業戲曲演員,但劇團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劇目創作。“我在完成新劇目的初稿後,大家便聚在一起討論修改,集思廣益。”恒樂社成員甘桂朝説。
今年5月,恒樂社在南寧邕州劇場舉行了他們的專場演出,將表演從村口空地帶到了現代劇場。恒樂社第七代傳承人黃麗娟見證了劇團幾十年浮沉,感慨萬千:“‘恒樂社’名字的由來,就是創始人希望劇團能夠恒久地辦下去。現在我們不僅實現了他的心願,還走向了更大的舞臺。”
戲劇老、觀眾老、演員老,部分戲曲演員自嘲所從業的劇種為“三老劇種”,其實是洞悉了重重困境後,仍然選擇堅守舞臺的執著。而要解決廣西瀕危劇種傳承發展的難題,不僅要靠老一代戲曲演員的堅守,還需要培育新生力量,其中,青少年對戲曲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2023年,廣西戲劇院與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合作開展“廣西戲曲表演人才培基”項目,在中國戲曲學院附中開設廣西戲曲表演班,以院校合作的形式培養青年戲曲藝術人才。
2024年,浦北縣橫嶺中學、六硍中學先後掛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鷯劇傳承學校”,邀請當地的鷯劇文藝隊走進校園,對學生們進行常態化的鷯劇培訓。“我們學校每週都會安排鷯劇表演課,豐富了學生們的課餘生活,也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我們本地的鷯劇。”橫嶺中學相關負責人説。
更早之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作為毛南戲的發源地,面對當地中小學校教師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教學知識培訓。同時,毛南戲教學教材《三娘與土地》也送進了全縣校園,為孩子們打開了了解本土文化、感受毛南戲魅力的大門。
戲曲文化的發展、成熟、壯大,始終離不開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支持。《三娘與土地》是毛南戲的第一個劇目,于1959年創作,根據毛南族民間習俗“肥套”(意為還願儀式)創作,經歷了多次復排,至今仍活躍于舞臺。
作為《三娘與土地》1992年復排版的演職人員,環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韋慶華深切感受到了變化:“原本毛南戲的觀眾以老年人為主,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面孔。”
一度沉寂的毛南戲,如今漸現生機。2019年開始,毛南戲新作《將心比心》《一個都不能少》等作品接連推出,迎來創演小高峰。這些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接地氣、暖人心的劇目順利地拉近了戲曲藝術與當地群眾之間的距離。
“在舞臺上看到觀眾隨著表演真情流露的那一刻,就是我們堅守戲曲文化的意義。”毛南戲青年演員覃海浪説。他的父親曾是《三娘與土地》的主要演員之一,從小對毛南戲耳濡目染的他,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將毛南戲今天的故事繼續傳唱。
3“加戲”加出新機遇
目前,廣西瀕危劇種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場地、資金等因素,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對此,部分劇種開始探索多樣化的宣傳形式,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
桂南採茶戲流傳于玉林、欽州一帶,演出內容以“十二月採茶”為主。近年來,在桂南採茶戲新劇目創作伊始,創作者就以“展演版”“惠民版”不同版本分開進行編創。無論是《綠珠女》《八桂先驅·朱錫昂》這樣的大型桂南採茶戲,還是《禾花飄香》《桂圓情》這類採茶小戲,均得到當地群眾好評。
受眾範圍不斷擴大,讓廣西瀕危劇種被越來越多人關注。這個暑假,廣西多個高校的實踐團隊活躍于老城街巷,通過走訪老藝人、觀摩排練、查閱史料等方式,記錄下廣西瀕危劇種的生存狀態與傳承故事。
平南縣也迎來了廣西民族師範學院“牛歌溯韻·文化深耕”實踐隊的學生們。在平南縣文化館,實踐隊隊員與小朋友一起拿起畫筆,認真細緻地描繪牛歌戲臉譜。不同於以往戲曲推廣時傳統的觀賞表演、學習唱腔等方式,新穎有趣的傳播形式,進一步激發了大眾關注瀕危劇種、挖掘歷史內涵的興趣。
如今,地方戲曲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窗口。位於南寧邕州古城·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會書院,是南寧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築,這裡以南寧戲曲博物館的身份煥發新生,成為戲曲藝術守護的重要陣地。
戲臺上,古老唱腔穿越時光,原汁原味的表演讓觀眾拍手叫好;戲台下,書院一角放置著數字戲裝體驗屏,遊客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穿越”至《龍象塔奇緣》的武打場景。近半年內,已有3.6萬人次在這裡掃碼生成專屬戲曲形象,短視頻播放量超8000萬次。還有許多年輕人來到這裡,嘗試穿上戲服、學習戲曲動作,拍照打卡並分享到社交媒體平臺,讓戲曲文化的魅力在網絡空間擴散開來。戲曲文化乘著文旅融合的東風,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計劃在南寧戲曲博物館裏推出藝術展覽、研學體驗、非遺課堂、戲曲習俗體驗等內容。目前,部分內容已向公眾開放體驗,更多內容正在打造中。”南寧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寧説,“下一步將不斷豐富南寧戲曲博物館的展覽內容,比如開展體驗戲曲粧造等活動。同時,注重賓陽師公劇、絲弦戲等地方戲曲的宣傳和展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本土劇種。”
4 百花齊放 廣西有戲
廣西瀕危劇種是構築和展現廣西戲曲資源大省和文化旅遊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方力量圍繞瀕危劇種的保護傳承創新積極行動,成效初顯。
2022年4月,我區正式印發《“廣西有戲”品牌戰略行動計劃(2022—2024)》,將廣西瀕危劇種下基層演出列為重要工作。2024年,廣西獲得750萬元戲曲公益性演出項目資金,涉及10個設區市、15個瀕危劇種和21個演出單位,開展了1479場公益性演出,惠及觀眾近60萬人次。2024年,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實施廣西瀕危戲曲摺子戲提升項目,復排21個傳統瀕危戲曲摺子戲,其中5個項目列入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優秀傳統戲曲摺子戲復排計劃。12月,在梧州舉辦2場全區瀕危劇種優秀作品展演,匯集10個城市演出隊伍的20個劇目,展示了復排提升成果。
儘管如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相關負責人也指出,目前廣西瀕危劇種發展仍存在缺乏傳承人和演員等問題,演員年齡普遍偏大,民營劇團全職演員數量少,且缺乏專業系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和資金支撐。今年,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將繼續實施瀕危劇種免費或低價演出項目,建立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安排專項補助資金實施廣西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做好重點項目。
瀕危劇種開始復興的勢頭中,邕劇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馮杏元對此感觸頗深。他表示,當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以瀕危劇種作為調研選題,反映了青年人對戲曲文化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了解的轉變。在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時代,戲曲必須創新才能發展,培養年輕觀眾群體是重要任務。
“數字化是瀕危劇種破局的關鍵”,自治區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曹慶華提出,對口傳劇目進行音視頻建檔,建立數智化基因庫;運用AI修復老藝人表演影像;製作適合手機傳播的短視頻與短劇,吸引年輕人關注。除技術創新外,還要“兩條腿走路”,如彩調劇《新劉三姐》將傳統四門調與現代交響樂融合,在堅守藝術根本的基礎上創新表現形式,讓文化瑰寶得以傳承。
華麗轉身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長的時間與不懈的努力。廣西瀕危劇種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是一場持久戰,政府相關部門持續發力、傳承人堅守初心、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多方形成合力,共同為廣西瀕危劇種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期待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綻放新的光彩。(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覃瀏榴 劉 山 實習生 金 露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