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防城港西灣紅沙環。潮起潮落間,新築的生態海堤如翡翠玉帶蜿蜒入海。堤岸之上,紅樹林舒展枝葉與海風相擁,白鷺群掠過鏡面般的水面;堤岸之下,彈涂魚騰躍、招潮蟹橫行,趕海的孩童笑聲灑滿灘塗。
“以前這堤岸破敗不堪,颱風來時,全家都睡不踏實。你看,現在它穩如泰山。”世代居住在此的漁民陳先生指著生態海堤,眼角漾著笑意。
在紅沙環生態監測站的瞭望臺遠眺,海堤五層生態結構清晰可見——最外側的灘塗種植有紅樹林9913平方米,向內是750組人工魚礁構成的“水下森林”,堤身被濱海植被密密包裹,堤後是錯落有致的景觀林帶,最內側則是貫通全程的生態廊道。
誰能想到,2012年之前這裡是另外一番景象:海堤護坡風化剝落,堤身植被覆蓋率僅4.25%,周邊紅樹林覆蓋度不足5%,水土流失直接威脅著西灣航道的安全。
防城港市以三期系統性修復工程破題,創新構建“紅樹林+海堤+濱海植被”的複合生態系統。如今,這條生態海堤已成功抵禦10余次颱風侵襲,包括2021年那場風力達14級的強颱風,成為周邊300余艘漁船的“安全港灣”。更可喜的是,生態鏈的修復讓這片海域煥發新生——底棲生物量增長555%,彈涂魚、招潮蟹等重現灘塗,海陸生物聯通廊道讓這裡成為北部灣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庫。
生態效益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動能。生態海堤建成後,2022年接待遊客7萬人次,創造旅遊消費約7000萬元。其“減災與生態協同”的建設模式被納入《廣西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行動方案》,已在全區78.5公里海岸線上落地生根。
生態海堤築起的不僅是安全防線,更是發展跳板。堤前紅樹林年碳匯增量達18.07噸,秋茄與桐花樹形成自然繁殖的穩定群落;沿岸興起的生態民宿、趕海體驗項目,讓村民人均年收入顯著提高。
2023年,這個邊境港灣的生態實踐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評選的“全球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八大國際案例”之一,成為全國生態海堤建設的參照樣本。“守護好每一寸海岸線,就是守護邊疆高品質發展的根基。”防城港市海洋局副局長羅愛勝表示。(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楊 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