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明流下村 遊客留下來
流下村國潮風受歡迎。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蔣璐陽 通訊員勞文靜/攝
流下村吸引回頭客。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覃鴻圖/攝
整潔村道上,石頭房子前,文藝小店裏……處處是身著靚裝、拍照打卡的年輕人。這是7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北海市海城區地角街道新營社區流下村看到的畫面,村頭村尾、籬笆柵欄皆可成景。
“現在是暑期旅遊旺季,遊客絡繹不絕,熱鬧得很。”新營社區黨總支書記郭元頗為感慨,思緒恍惚間回到10多年前被稱為“三無村”“空心村”的流下村。當時,由於村民思想觀念保守固化,産業結構單一,治理模式陳舊落後,發展長期停滯。在北海市和海城區的大力支持下,流下村以移風易俗為切入點,創新實施“三小”策略,激活“人、業、治”三個關鍵因素,推動鄉村全方位蝶變,變成了當地有名的網紅村。
2024年,流下村接待遊客量達60萬人次,旅遊消費收入約500萬元,村民人均旅遊收入3.5萬元。
1 “小人物”破思想之冰
流下村村長麥運禮坐在院子裏,眼前他親手建的老房子,如今已租給別人經營飲品店和“北海有禮”店,到訪遊客或品嘗咖啡,或挑選禮品。
流下村地處北海市區冠頭嶺腳下,具有300多年曆史,它完整保存著疍家獨具特色的石頭民居建築群,是北海漁村文化的活態見證。“我建這座老房子的石頭是從冠頭嶺山上搬下來的,用它們砌墻,不怕被漲潮的海水泡壞。”在麥運禮眼中,老房子是漁村的記憶、看得見的鄉愁。
但有些村民並非這樣想,他們覺得老房子不值錢,有的拆了重建樓房,有的丟之棄之,任其破敗。如此,不僅無法保存古漁村風貌,流下村的特色也將一去不復返。於是,麥運禮呼籲大家響應政府號召,保護傳統民居,並破除僵化思想,挖掘漁村文化,讓文明新風賦能鄉村發展。
同時,麥運禮于2014年率先引資將自家老宅改造成流下村首家精品民宿。憑藉“修舊如舊”的設計理念,將傳統建築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該民宿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大量遊客慕名而來。
理念一變天地寬,新風吹拂古漁村。村民們紛紛將閒置的牛棚、破舊房屋改造,或者出租給他人打造成風格各異的特色民宿、文創工作室和陶藝工坊等。據統計,目前全村已有42處閒置房屋完成改造,月租金收入從改造前的500元提升至3000元以上,實現了房産的保值增值。
思想之冰破除後,村民們積極響應人居環境整治,將自家庭院打造成“微花園”“微果園”,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曾經泥濘的村道變身文藝步道,閒置的牛棚化作網紅咖啡館,古老的漁村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煥發出清新的文藝氣息。
2 “小特色”破産業之困
“來一碗椰奶清補涼吧,這是我們店的招牌産品。”從早到晚,流下村壹家小院老闆葉大姐都在熱情地招呼遊客,她手工製作的本地糖水十分受歡迎,院子裏坐滿了人。
“村裏一直倡導文明鄉風,我們秉承誠信來經營。”葉大姐開窗亮廚,遊客可以直接看到糖水製作的過程,從而放心消費。
在文明鄉風潛移默化下,流下村深度挖掘本地“小特色”,通過整合資源,推動多産業融合發展,成功培育出高端民宿、文創工坊、特色餐飲、研學基地、海上運動五大特色産業,實現鄉村經濟的多元發展。
在特色美食方面,流下村以海鮮美食和地方小吃為切入點,打造了老道咖啡、花虎小面等美食地標,村中瀰漫的台灣鳳梨酥、北海蝦餅等特色小吃的香味,喚醒了遊客的味蕾。
在民宿産業方面,流下村依託古民居建築特色,吸引社會資本6500萬元,打造半山半海、花田久地等多個精品民宿項目集群,帶動80%閒置民房完成改造升級。
文創産業方面,聚焦傳統文化與漁村生活,引進20余家企業,打造了啵啵汽水鋪、何其美植物館等特色店舖。這些店舖將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意結合,以復古風格、海洋元素和創意設計吸引遊客,成為網紅打卡點,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小特色”産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更在無形中重塑了鄉風文明。村民們逐漸樹立起服務意識,主動保持房前屋後整潔美觀,誠信經營、禮貌待人的文明新風尚在村中蔚然成風。據統計,全村95%的農戶和商鋪參與文明創建活動,評選出“美麗庭院”22個、“星級門店”15個,文明鄉風在流下村深入人心。
3 “小平臺”破治理之難
在南海貝殼館,遊客可以感受貝殼如何被製成一幅絢麗的貝雕畫;在紫霞灣珍珠店,掰開一個珍珠貝,取出璀璨奪目的珍珠……
“我們這兩家店,不僅産品有北海特色,店面設計也很別致。”北海海珠韻化粧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李雄領著記者來到店外,指著一處由綠植和鮮花點綴的花圃説:“誰能想到這裡是一處化糞池?經過打造花圃、設計墻繪和樹立文藝路標,現在它已經成了為遊客拍照打卡點。”
在很多地方,相關部門對店面的管理通常是門前“三包”,而在流下村,不少店主還包綠化,從而形成“四包”的管理模式。
這樣的基層治理機制如何形成,並得到商家的擁護?在流下村居民議事廳,記者找到了答案。
議事廳墻上,分別挂著流下村2017年、2022年、2025年版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內容從最初的村莊清潔,到村風民俗,再到如今的誠信經營,它反映了流下村不同時期移風易俗工作的重點,也是流下村不斷煥新發展的見證。”地角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開鴻介紹,流下村的華麗蛻變,得益於基層治理機制的持續創新與有力保障。村裏建立了“村民議事會+商業聯盟”的雙軌議事機制,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地落實。每月定期召開會議,將移風易俗的具體要求細化為20項可操作的考評指標,納入村規民約和商戶經營規範中。
葉李雄是流下村商家聯盟議事會副會長,他率先示範,帶動進駐流下村的商家行動起來。除了做好店面整潔美化事宜,更要注重誠信經營,做到明碼標價,讓遊客明明白白、開開心心地消費。
通過“村民議事會+商業聯盟”的雙軌議事機制,流下村實現了産業與文明、傳統與現代、本地與外來的深度融合,新、老流下村人通過共商共議達成共識,共建共治共享。
為充分激發村民和商戶參與熱情,流下村實施文明積分管理制度,村民和商戶通過參與村容整治、志願服務、“門前四包”等活動獲取積分,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村裏還建立動態監督體系,由黨員、村民代表、村幹部組成監督隊定期巡查,在村務公開欄設立“紅黑榜”,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整改。每年開展“美麗庭院”“星級門店”等評選活動,獲獎者在宣傳推介、政策扶持等方面獲得傾斜。
這些舉措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積分改變習慣、文明帶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從“空心村”到“網紅村”,流下村的蝶變是鄉風文明與鄉村振興互促互進的生動實踐。海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蔡德仁表示,流下村的成功經驗在於堅持以“群眾受益”這個根本,牢牢抓住“文化傳承”這個靈魂,用好“機制創新”這個法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為鄉村治理注入了全新動力。(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覃鴻圖 通訊員 何應鳳 陳如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