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廣西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廣西少數民族戲劇音樂演奏人才培訓”開班儀式在南寧舉行。
開班儀式現場 攝影 林仁榮
此次培訓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戰略舉措,也是推動廣西地方劇種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核心目標是要聚焦關鍵環節,精準發力,面向全區培養一批熟悉廣西少數民族戲劇特色的琴師、鼓師、吹手等器樂演奏專業適用人才和緊缺的劇種傳人。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許曉明致辭並宣佈開班。她提出,戲劇是民族文化的鮮活載體,音樂是其直擊心靈的音符。精湛的演奏技藝,是戲劇音樂得以完美呈現、動人心魄的關鍵所在。保護傳承好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戲劇音樂,培養一支熱愛傳統、技藝精湛、富有創新活力的少數民族戲劇音樂演奏人才隊伍,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時代重任和光榮使命。希望學員能珍惜機遇,潛心學習,苦練內功,精益求精,紮根傳統,勇於創新,肩負使命,薪火相傳。
項目負責人黃羽對項目實施背景及項目主要內容等進行了全面介紹。她表示,廣西少數民族戲劇音樂的根在基層,活在民間。因而,項目將把學員帶入鄉村一線向民間藝人學習,把特色課堂開設在鄉土戲臺上,把藝術考察放到民族村寨中,把技能教學落在傳承基地裏。項目要培養的不僅是技藝精湛的演奏者,更是能夠“以樂載道”的文化傳承人。期待通過這個項目,尋找那些願意用琴弦訴説民族故事、用鼓點傳遞文化血脈的藝術使者。
主辦單位為授課教師代表頒發聘書 攝影 林姍婷
據悉,項目于6月28日面向全區招生,經嚴格篩選,報廣西藝術基金日常管理機構審批,共錄取學員15名,來自6個設區市,涵蓋漢、壯、苗、回等多個民族,專業涉及民族器樂演奏、音樂教育等多個領域。師資團隊匯聚了來自中國戲曲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廣西戲劇院、廣西藝術學院、來賓師公戲班、三江侗戲班等區內外優質藝術機構與團體資源,授課教師30名,師生配比達到2:1。培訓採取“名家+鄉土”“課堂+田野”的模式,課程開設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兩大板塊。理論學習集中培訓點設在南寧,實踐教學點將分赴環江、來賓、靖西、德保、羅城、三江多地開展,全面助力學員成為擦亮“廣西有戲”文化名片中的中堅力量。
開班儀式現場舉行的戲劇音樂演奏展示 攝影 林姍婷
下一步,培訓班將嚴格按照《廣西藝術基金一般資助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規定,切實用好廣西藝術基金,精心組織實施,讓廣西少數民族戲劇音樂在新時代煥發出青春活力,吸引更多年輕人才投身其中,實現戲劇音樂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 林姍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