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象山景區人山人海。
漓江上的漓象遊船成網紅打卡點。
處暑時節,秋風輕拂漓江,兩岸山水成流動畫卷。但這份“甲天下”的稟賦,長期受困于“山水觀光依賴症”:外界對桂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乘船賞峰、駐足觀水”的靜態模式,文旅深陷門票經濟,季節消費淡旺季鴻溝難破,“除了山水,桂林還能憑什麼兌現資源稟賦?”成為桂林文旅發展考題。
旅遊是桂林的王牌和底牌。桂林這幾年一直在強調文旅煥新,體現了該市要從基本面上謀發展的底層思路,但是文旅煥新搞了這麼多年,是否真的有成效?在旅遊消費數據上,門票佔大頭的情況是否有所改觀?未來怎麼在文旅煥新下苦功夫,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真正把煥新二字落到實處,用好自己的資源稟賦?記者深入桂林文旅一線探訪。
1 從門票依賴到生態變現:破解資源變現的現實考題
自2022年1月31日全面免費開放以來,象山景區的遊客量實現飛躍——2024年接待遊客達600多萬人次,較免費前年均200多萬人次增長近3倍。但曾經每年數千萬元的門票收入徹底消失,如何將人氣轉化為財氣,成為象山景區乃至整個桂林旅遊必須作答的現實考題。
在桂林市象山景區管理處黨支部書記、總經理何金桃看來,“關鍵在於創新業態,把單純的觀光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如今,景區內全新打造的“漓象音樂+夜經濟”項目已成為新亮點,音樂表演、文創展銷、藝術旅拍等業態讓遊客停留時間從平均40分鐘延長至2小時以上;重新規劃的商鋪引入特色品牌,讓“打卡遊”衍生出更多消費可能。這種探索印證著一個趨勢:在旅遊消費升級的今天,山水看得見已不能滿足需求,體驗摸得著才是留住遊客的關鍵。
但轉型之路從不平坦。象山景區位於漓江核心保護區,部分創新項目因生態保護要求不得不調整推進節奏,這種保護與開發的博弈,正是桂林旅遊發展的縮影。前段時間,桂林一家擁有優質景區的企業3年累計虧損超10億元的消息引發關注,“坐擁景區核心資源,為何虧損?”的疑問,直指當地長期依賴的門票經濟模式已難以為繼。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休閒度假遊佔比已達58%,而桂林觀光遊收入佔比仍超70%,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錯位,讓“山水天賦”難以有效變現。
更值得警惕的是,旅遊體驗中的負面清單正在消耗天賦優勢。近半年來,各類社交平臺曝光的桂林旅遊亂象超2000條,宰客、亂收費等問題導致38%的遊客放棄二次消費。從“到此一遊”到“來了還想再來”,看似簡單的轉變,實則考驗著旅遊生態的成熟與否。
杭州西湖景區的成功破題或許能給桂林帶來啟示:自2002年逐步免費開放後,杭州市旅遊總收入從29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870億元,其核心密碼在於構建了“景區免費+業態增值”的生態體系,讓“免費遊西湖”成為帶動全域消費的強引擎。
“桂林要善用山水天賦,首先要打破門票的路徑依賴。”正如業內專家所言,當遊客需求從看風景轉向“入場景”,旅遊經濟必須從單點收費轉向生態變現。象山景區的實踐證明,免費開放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通過業態創新讓遊客來消費,通過服務升級讓遊客願消費,通過文化賦能讓遊客想消費,才能真正激活山水資源的經濟價值,這也是桂林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型的核心要義。
2 從單點探索到系統重構:構建文旅煥新的四梁八柱
陽朔的直升機觀光、全州天湖滑雪……在桂林山水之間,一個個新興文旅業態正悄然生長,為這座城市的旅遊注入新動能。但這些探索目前多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如何將星星之火聚成燎原之勢,考驗著桂林文旅系統重構的智慧。
桂林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們既要守護好桂林山水的生態底線,又要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該公司總裁陽有斌的話,道出了桂林文旅煥新的核心思路。
該公司推出的蘆笛景區野奢民宿,將喀斯特溶洞景觀與高端住宿結合;冠岩地下河探秘遊,在保護地質環境的前提下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這種“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的模式,避免了業態創新與生態保護的“打架”困境,為其他景區提供了可借鑒、可複製的經驗。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院長吳曉山認為,桂林擁有靈渠、摩崖石刻、史前石器等深厚文化積澱,如何讓沉睡的文化變成行走的風景?以靈渠為例,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不僅是水利工程奇跡,更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的見證。可依託靈渠打造“水利研學+文化體驗+鄉村度假”的複合型項目,通過實景演出再現陡門過船的古人智慧,開發靈渠古驛道徒步線路,讓遊客在遊覽中觸摸歷史脈絡。這種“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能讓桂林旅遊從看山看水升級為品文品韻。
新興業態的培育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更需要系統配套的支撐。桂林探索“文旅+演藝”“文旅+賽事”“文旅+康養”等融合路徑:整合劇場資源打造夜間演藝品牌,讓遊客在夜幕下感受桂林的浪漫;舉辦國際馬拉松等體育賽事,吸引“運動+旅遊”群體;利用優良生態環境建設康養基地,滿足老齡化社會的康養需求。這些業態創新不是對傳統旅遊的否定,而是在山水觀光基礎上的價值延伸,能讓遊客從一日遊變成多日留,從單次遊變成常回來。
行銷煥新是文旅升級的助推器。在短視頻時代,桂林需要打造國際化、年輕態的傳播矩陣。可啟動桂林全球推薦官計劃,邀請國內外文旅達人深度體驗,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創作沉浸式內容;辦好桂林國際山水文化節、米粉文化節等品牌活動,讓美食、民俗成為山水之外的新賣點。同時,建立健全輿情應對機制,對宰客、亂收費等亂象零容忍,用透明公開的處理過程重塑國內外遊客信任。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桂林文旅正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革新。這是在新時代對這一品牌的豐富與發展,讓桂林的旅遊既有山水顏值,又有文化氣質,更有服務溫度。
3 從破立並舉到長效發展:築牢世界級旅遊城市的根基
“桂林困在上個世紀”——這句略顯尖銳的評價,曾讓不少桂林文旅人感到刺痛,但也成為桂林推動文旅改革的一劑清醒劑。
事實上,從“桂林經典”系列行銷影響力弱化,到旅遊亂象反復出現,暴露出的正是傳統旅遊模式與現代旅遊需求的脫節。
如何破局?吳曉山認為,桂林要實現從旅遊大市到旅遊強市的跨越,必須以破立並舉的決心,構建長效發展機制,讓文旅煥新不是一陣風,而是四季春。例如春季推出“賞花+騎行”,夏季主打“漂流+露營”,秋季打造“梯田秋收節”,冬季推廣“冰雪+溫泉”,平衡淡旺季客流。
管理升級是長效發展的基礎。桂林市已頒布實施旅遊市場秩序管理條例,為規範市場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關鍵在於嚴格執法、久久為功。桂林應建立旅遊黑名單制度,對宰客企業、個人實行一次違法、終身禁入;加密桂林—東盟航線,在景區、酒店增設多國語言標識,提升外語服務人員培訓覆蓋率。此外,可舉辦世界山水旅遊論壇,邀請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國際遊客代表參與,提升國際話語權。這些舉措能有效凈化旅遊環境,讓遊客遊得放心、玩得舒心。
從業者素質是服務品質的核心。桂林應推行導遊星級評定,對五星導遊給予每月補貼,培育一定數量的多語種導遊;建立文旅人才培養計劃,邀請行業專家、國際同行開展常態化培訓,提升導遊的文化講解能力、民宿主的服務接待水準、景區工作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尤其要注重培養懂文化、會創新、善溝通的複合型人才,讓他們成為桂林山水的“文化翻譯官”。當每一位從業者都能講好桂林故事,傳遞山水情懷,遊客才能真正感受到“來了就是桂林人”的溫暖。
政策創新是長效發展的保障。桂林文旅部門有關負責人建議,可設立文旅創新基金,對低空旅遊、文化演藝等新興業態給予資金扶持;建立部門協調機制,破解生態保護、空域使用、市場監管等跨領域難題;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對新業態實行觀察期管理,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給予試錯空間。這些政策舉措能為文旅煥新保駕護航,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從象山景區的客流變化,到全域旅遊的業態革新,桂林文旅煥新的實踐正在證明:“山水甲天下”的天賦不是靜止的榮光,而是動態的資源。“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找到平衡點,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業態實現融合,當政府引導與市場活力形成合力,桂林就能真正兌現大自然的饋贈,建成名副其實的世界級旅遊城市。”吳曉山認為。(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李家健 傅清龍 通訊員 蔡召雄 張 超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