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國—東盟人工智能部長圓桌會議現場。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徐天保/攝
邕城秋意漸濃,盛會如約而至。2025中國—東盟人工智能部長圓桌會議于9月18日在南寧召開。中國與東盟的目光在此交匯,開啟一場跨越疆域的數字文明對話。
這場盛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與東盟國家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搭建人工智能交流合作對話平臺,攜手各方共享人工智能紅利、共創數字經濟未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席捲而來,中國與東盟正以東博會為舟、合作為帆,攜手駛向共築數字未來的新航程。
智慧之約架起合作金橋
本次會議以“攜手並進,智繪未來”為主題,如同一座精準搭建的橋梁,一頭連著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積澱與實踐經驗,另一頭係著東盟國家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與廣闊前景。
廣西處在中國14億人口大市場和東盟7億人口新市場的交匯點,既背靠國家人工智能領域的豐富資源,又有豐富的能源供應體系、東盟語料基礎和東盟語言人才資源,開展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創新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廣西明確謀劃“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發展路徑,越來越多的企業、技術在廣西集聚、轉化,一條以廣西為關鍵節點、通過人工智能産業進一步強化中國與東盟兩大經濟板塊連接的跨境産業協同路徑正在成型起勢。
“會議為深化和擴大中國與東盟在人工智能和培育數字經濟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臺。”老撾技術與通訊部部長波萬坎·馮達拉深有感觸,“我相信,東盟和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與會嘉賓在講話中還表示,期待與廣西開展更多人工智能創新合作,攜手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獨行快,眾行遠。”中國與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會上,各國代表踴躍發言,從政策溝通到技術對接,每一份期待都凝聚著對共同發展的追求,每一次交流都為合作根基添磚加瓦。
圓桌論道共謀發展良方
圓桌交流環節中,與會嘉賓立足本國國情,既暢談人工智能賦能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也坦誠剖析發展路上的現實挑戰,並就開展人工智能治理、深化人工智能區域合作等提出建議。
柬埔寨郵電通訊部國務秘書宋波提武的發言,道出許多東盟國家的心聲:“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區域及全球合作。”他坦言,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與專業知識,為柬埔寨加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柬埔寨希望借助國際合作之力,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國家數字化轉型進程。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緊迫的現實,人工智能目前為止在世界上的發展已經呈現兩極化的現象,只有少數國家從人工智能的技術中受益。”菲律賓駐廣州總領事艾瑞的話引發廣泛共鳴。他説:“中國作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方面的領導者,在諸多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如智慧城市、醫療保健、綠色技術、數字貿易。東盟國家和中國等夥伴攜手,可以推動人工智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創新與包容、繁榮與公平、進步與責任。”
越南科技部副部長裴皇方指出:“基於中國和東盟夥伴之間的有效合作,我們相信今天的圓桌會議將成為分享願景和新思路、實現共同利益的良好契機,從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增強經濟實力,為地區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
從“人工智能+農業”的精準種植到“人工智能+醫療”的遠程診斷,從數字政府的高效治理到金融科技的普惠服務,中國的探索為東盟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跨區域的經驗共享,將讓各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加速前行。
智啟未來共譜合作新篇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會上發佈了一批重要合作成果,正式啟動中國—東盟國家人工智能應用合作中心和中國—老撾人工智能應用合作中心。
這些成果,圍繞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提供開源開放服務、加強産業合作對接、促進人才培育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務實合作項目落地,促進人工智能技術普惠應用,讓人工智能從“高大上”的技術概念,轉化為惠及民眾生活、助力産業發展的實際力量。
“中國—東盟博覽會正成為最富有成效的對話與合作的理想平臺,將政府和企業的領袖聚集在一起,將政策討論轉化為具體的夥伴關係和倡議。各方應共同努力,讓人工智能成為全球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部長劉燕玲表示。
與會嘉賓認為,此次會議為深化和擴大東盟與中國在推進人工智能和培育數字經濟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相信東盟與中國將繼續以包容和創新的方式加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團結與合作,更好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增進民生福祉,讓更多民眾共享人工智能帶來的紅利。
從盛會出發,中國與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踏上新的征程。在這場跨越山海的智慧協作中,雙方終將共享發展機遇,共創智慧未來,讓數字之花在兩地絢爛綻放,為推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力量。(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許丹婷 劉冬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