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學生使用AI技術製作的創意作品,並在海外社交平臺發佈。(作品截圖)

留學生使用AI技術製作的創意作品,並在海外社交平臺發佈。(作品截圖)

10月14日,越南留學生(左一、右一)在來賓市象州妙皇鄉學習採茶,實訓拍攝技巧。通訊員黃黎欣/攝
“老師,您看我們的創作可以嗎?”“太有意思了!我要用廣西的美景為朋友製作一張生日海報。”10月13日,廣西科技師範學院科教樓教室氣氛活躍,來自5個國家的21名留學生圍繞授課老師踴躍提問,開啟“科技+非遺”體驗之旅。
由廣西科技師範學院和來賓市融媒體中心聯合開展的留學生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于10月13日至15日在興賓區、象州縣、金秀瑤族自治縣等地舉辦。從課堂學習AI技術基礎知識,到深入茶園、博物館開展現場創作,留學生們將見聞與感受轉化為AI作品,生動展現他們用腳步丈量、用耳朵傾聽、用眼睛發現的中國科技發展故事、廣西文化魅力,並將自己對這片土地生發出的屬於自己的獨特感知傳向海外。
1 AI技術邂逅非遺的實訓探索
10月14日,12名留學生赴金秀瑤族自治縣,以瑤族刺繡、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為創作素材,開展融合民族文化與AI技術的特色實訓。在導師指導下,留學生用鏡頭捕捉紋樣細節與針法技藝,試穿瑤族服飾,切身感受廣西民族傳統美學與文化內涵。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趙鳳香的工作室裏,越南留學生阮翠紅將瑤族刺繡紋樣上傳至AI平臺,輸入“傳統紋樣+現代服飾”指令,僅一分鐘,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創意海報便躍然螢幕之上。趙鳳香十分欣喜:“能以新穎形式吸引年輕群體,這項技藝才能更好地傳承。”
在瑤族博物館,留學生們近距離了解瑤族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泰國留學生陳金琰通過AI將瑤族銀飾紋樣轉化為現代飾品設計圖,時尚、雅致的設計讓她很有成就感:“我要把這樣的創新技術帶回泰國,讓更多人知道。”她希望泰國和中國能加強AI合作,尤其在教育和旅遊推廣方面,共同創造更多惠及民眾的成果。
同日,另一組留學生抵達象州縣,以“留學生視角+AI技術+非遺”為主線,開展實訓。留學生們全身心投入古琶茶文化的體驗中,用手機記錄採茶、制茶過程。
在生態茶園裏,留學生們背著竹簍,穿梭于翠綠的茶樹間,小心翼翼地掐下茶葉尖。在茶文化體驗區的炒制車間,他們觀摩炒茶技師運用傳統鐵鍋炒制茶葉的精湛技藝,動手感受翻滾的茶葉在高溫下瀰漫的陣陣清香。此外,古琶茶沖泡禮儀、象州特色奶茶製作等,都讓留學生們對古琶茶文化有了新認識。
越南留學生詩氏香通過AI剪輯,將採茶場景製作成多語言宣傳短片,在自己的臉書賬號上發佈,獲不少網友的點讚和轉發,還激發了網友到廣西走走、看看的興趣。
記者觀察
留學生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創新性地將非遺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實現了文化傳播與技術應用的有機統一。活動既讓留學生通過沉浸式采風感知廣西民族文化精髓,又借助AI工具完成非遺元素的現代轉譯,創作出兼具傳統底蘊與時尚表達的作品。這種“科技+文化”的傳播模式,為國際青年搭建起了解中國文化的數字橋梁,也為非遺傳承探索出創新路徑。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AI應用
相較於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留學生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打破傳統、被動的社會實踐模式,讓留學生運用所學的AI技術,將自己發現的廣西之美轉化為創意作品,將中國故事融入其中,創新表達。對留學生而言,此類創新運用也啟發了他們在建設自己家園時如何借鑒、轉化中國智慧。
印度尼西亞留學生郭欣怡為提升職業競爭力來到中國學習,她最初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局限于使用相關軟體進行基礎查詢。“印尼的AI技術普及度較低,發展相對緩慢。”郭欣怡説,在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她接觸到“即夢”等中國AI軟體,體驗了AI如何實現低成本內容創作。
郭欣怡運用所學技能製作一個宣傳金秀的視頻作品,AI技術協助她完成了場景規劃、圖像合成等環節,顯著提升了製作效率和美學呈現。“AI不僅能高效處理內容,還降低了創作成本,讓我感受到技術對視覺表達的高效提升。”擁有廣告學知識的她,計劃將在中國學到的AI知識帶回印尼,應用於家鄉旅遊業的推廣。
“我之前通過豆包等AI工具輔助語言學習,在訓練營第一次運用AI軟體製作視頻,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詩氏香説,AI技術目前在越南也應用於一些領域,但人才與基礎設施不足限制了發展。詩氏香期待能將AI創意傳播經驗帶回越南,同時也期待國際合作中能出臺有關AI的共建倫理標準,更好地實現技術賦能文化傳播的價值。
老撾留學生烏龍很珍惜走進大瑤山的體驗機會,“這裡的人們非常熱情、友好,介紹的傳統文化知識、民族手工藝品製作,都給我帶來很多創作靈感。”烏龍盼望中國能與老撾等東盟國家深化合作,共享AI成果,推動語言教育等領域的創新。在他看來,此次經歷不僅是技術能力的提升,也促進了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增進了友誼。
蒙古國留學生歐莎通過AI技術製作的創意作品《尋秘瑤鄉:從盤王界到瑤族博物館的時光之旅》,獲得眾多好評。2021年,歐莎在工作中接觸到AI,現在已能熟練使用軟體進行學習與創作。本次訓練營的“人工智能與文化創新應用”課程激發了她對金秀民族文化的興趣,她選取盤王界的自然景觀和瑤族博物館的人文素材,運用AI圖像生成與智慧語音技術完成作品創作,實踐科技賦能傳播的理念。
在歐莎看來,AI不僅是高效的工具,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此次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AI在文化傳承與創新傳播中的作用,為跨文化交流開闢了新路徑。她希望中國能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在AI領域的合作,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多科研與實訓機會,讓不同國家的青年人才共同參與AI創新生態,共同推動科技進步。
記者觀察
留學生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以創新實踐突破傳統模式,引導留學生將AI技術融入文化表達,通過實地采風,將瑤族刺繡、古琶茶等非遺元素轉化為數字作品,以實訓體驗技術賦能文化傳播的高效性。此類活動不僅提升了AI技能應用,更啟發了留學生借鑒中國智慧並融入家園建設中,有效促進了跨文化對話與區域合作。
3 AI為橋培育跨文化傳播使者
活動結營時,留學生們創作了百餘件非遺主題的AI作品,其中,阮翠紅創作的瑤族織錦視頻在越南社交平臺上獲超萬次瀏覽。
“我們搭建的不僅是技術橋,更是一座文化橋梁。”來賓市融媒體中心主任韋付玲表示,本次留學生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組建AI講師團隊,設計了從AI視頻創作到非遺數字設計的全鏈條應用課程,注重實用性與落地性。培訓採用“理論教學+實地操作”模式,導師全程指導技術應用與傳播策略。
來賓市融媒體中心技術部首席工程師何鑫針對留學生特點,準備了AI海報、視頻製作等實操內容,他觀察到:“留學生對AI創作工具接受度高,上手快,在海報設計中融入非遺元素、視頻製作裏結合對來賓的觀察,碰撞出不少鮮活創意。”何鑫説,從“跟著做”到主動探索功能,課堂氛圍很活躍,可見AI助推跨文化傳播的巨大潛力,授課效果超出預期。
來賓市融媒體中心精心打造的“AI國際課堂”精準對接區域發展需求。當前,中國與東盟正攜手推進數字共同體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求日益多元。廣西是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兼具陸海通道之便,依託東盟語料庫資源與高校科研力量,積極打造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高地。此次訓練營踐行“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將前沿技術培訓與文化傳播有機結合,創造更多可能。
“語言或有界,但‘技術+文化’的魅力無界。”廣西科技師範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肖立青認為,科技賦能傳播增強了文化交流的穿透力與認同感。在留學生AI技術應用實戰訓練營中,留學生通過實踐導向的教學和體驗,實現了從傳統觀摩到主動應用的轉變,跨越語言壁壘,運用AI大模型、智慧繪畫工具等技術,將廣西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轉化為創作,生動表達個人情感,講好自己所見所聞的廣西故事。
“留學生被中國AI技術、廣泛應用場景所吸引,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肖立青向記者介紹,留學生們把自己創作的作品分享給親朋好友、在海外社交平臺發佈,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儘管活動週期較短,但留學生通過技術結合語言學習,進一步創新表達,搭建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我們也努力嘗試通過此類活動培育跨文化傳播使者。”
隨著這批AI文化傳播成果的出爐,瑤族刺繡的精緻針腳、象州茶山的氤氳香氣正通過數字之橋跨越山海。正如烏龍在結業感言中所説:“用好AI,不僅讓世界看見金秀,更讓我們讀懂中國。”
記者觀察
當AI遇見非遺,異彩紛呈的文化賞心悅目,留學生們也更能感受到技術賦能傳播的溫度。此次訓練營不僅是實訓演練,也觸發了跨越國界的情感共鳴。留學生們以AI為筆,繪製非遺主題作品,見證了“技術+文化”的模式讓傳播更具穿透力。這是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也是以數字形態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的有益探索。讓海外受眾了解廣西,還可以有很多種可能。(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黃 靜 通訊員 韋慧蘭 伍敏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