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憂 ——貴陽改革開放40週年綜述之民生篇

2018-12-25 09:03:20|來源:貴陽日報|編輯:楊雲|責編:陳夢楠

  1978年至2018年,貴陽走過了極不平凡的40年。40年眾志成城,貴陽兒女用雙手書寫了一座城市發展的壯麗史詩。

  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回望貴陽改革開放40年來走過的壯闊歷程,“人民”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貴陽扎紮實實推進民生工作,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

  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從吃不飽穿不暖到邁步小康,從青瓦土坯房到小洋樓,從“CALL機”到“大哥大”再到智慧手機,從“11路”到摩托車再到私家車、共享汽車,從“行路難”到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便捷出行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9年的343元增長到2017年的3218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0年的229元增長到2017年的14264元……貴陽蝶變的同時,市民的生活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站在新起點,貴陽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兜”住穩穩的幸福

  冬日午後,在觀山湖區碧海社區愛銀發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5歲的王顯貴和幾位棋友圍坐在一起邊下棋邊聊天,有説有笑。“日子越過越好,晚年生活有保障,社會在進步,我們在享福。”王顯貴

  説。

  社會保障關乎國運、惠及子孫,是舉國上下都高度關注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和制度保障。多年來,貴陽堅持以人為本,把民生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

  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統一起來,不斷解決好人民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民生工作總體要求,貴陽不斷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著力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全面推進建築行業參加工傷保險“同舟計劃”,全市在建項目全部繳納工傷保險;

  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2232家機關事業單位92023人繳納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參保登記單位全部納入繳納範圍,45958名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

  快速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更新,在全國31個省份的9280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直接住院聯網即時結算,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院端“一站式”即時結算實現應報盡報;

  不斷提升信息化水準,積極推行網上辦事大廳和“掌上”人社服務,“貴陽人社通”手機APP成功植入“貴州通”和貴陽銀行“爽爽銀行”手機APP系統;

  ……

  歷史進步的印記,常常在回望與比較中更加明晰。

  2017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86.49萬人、醫療保險人數138.45萬人,分別是2000年的7.7倍和12.7倍;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2000年的每人每月102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25元,農村最低

  生活保障標準從2005年的每人每年942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840元;農村低收入困難群眾人均保障標準提高到每年4800元,城市低保家庭人均保障標準提高到每年7500元。

  改革開放以來,貴陽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城鎮到農村、從職業人群到城鄉居民的跨越式發展,織就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兜”住貴陽人穩穩的幸福。

  堅持“教育立市”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改革開放以來,貴陽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教育事業更是奮起直追。在幾代教育人的共同奮鬥下,貴陽教育實現了從零星散佈到優質倍增的華麗蛻變。

  從手工刻寫試卷到電子印刷試卷、資料,從狹小簡陋的瓦房到寬闊明亮的教學樓,從馬燈照明到智慧課堂,從自帶一碗白米飯到政府補貼葷素搭配的營養午餐……多年來,貴陽市委、市政府秉承辦

  人民滿意教育的宗旨,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穩步推進教育制度改革,提升辦學水準和教育品質——

  抓住“兩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十五”、職業教育産教融合、高等教育內涵化等發展機遇,持續優化教育結構;

  實行就近劃片入學、高中招生配額生制度、學區化改革、中職免費教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兩為主”等政策,促進教育公平;

  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工程、“三名工程”、市級免費師範生和特崗教師計劃、京築教育合作、“百校攻堅”等,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

  在“教育立市”戰略引領下,高規格設置教育發展組織保障體系,構建起貴陽市委教育工委、貴陽教育督導委員會、貴陽市教育局“三位一體”組織保障體系,提升財政保障能力,每年壓縮8%的行

  政經費用於教育……

  久久為功夯實教育思想高度、增強教育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深度、提升教育開放氣度、提高教育治理效度、傳遞教育惠民溫度,貴陽取得纍纍碩果——

  投資數億元的貴陽一中新校、貴陽實驗三中相繼建成,市、縣屬高中軟硬體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依託大數據推出教育品質監測、教育扶貧“扶智提質”等20多個應用平臺;

  創新“德育安全網格化”模式,搭建“貴陽市中小學心理健康雲平臺”,護航學生心理健康;

  深化教育合作,引進北京38所學校開展合作辦學,擴大優質教育學位1.71萬個,引進上海、山東、北海等地優質學校130所來貴陽開展合作辦學;

  ……

  1978年至2017年間,全市專任教師隊伍從1.7萬人擴大到5.42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10%提高到91.5%,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70.3%提高到95.02%,初中毛入學率從45.2%提高到95.02%,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15.8%提高到92.8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不到1%提高到60.45%。目前,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34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6所、普通中學315所、小學542所、幼兒園

  910所,在校學生146.42萬人。

  回望來時路,貴陽教育既是貴陽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助力者。貴陽教育事業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績,都是貴陽改革開放顯著成績的縮影。

  改善醫療衛生條件

  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從最初看病三大件“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從“赤腳醫生”、衛生員到全科醫生、坐診專家,醫療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

  最初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到現在的大病醫療保險、新農合報銷比例逐年提高,醫療政策越來越惠民……

  40年滄桑巨變,貴陽加快推進醫療制度改革,不斷完善醫療設施,基本建立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

  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增進群眾健康福祉,貴陽完善頂層設計,不斷健全整體規劃——

  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抓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出臺《貴陽市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工作方案(試行)》,明確醫療費用增長幅度控制在10%以內,切實減輕患者看病就醫的負擔;

  市轄區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

  制定實施《貴陽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計劃(2017—2018年)》,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加快構建“15分鐘城市社區健康服務圈”“30分鐘鄉村服務圈”;

  出臺實施《貴陽市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實施方案》,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7大類13種大病進行綜合評估,組織醫療機構對其開展針對性、集中性有效救治;

  ……

  怎樣才能讓群眾買得起藥、看得起病,就診更方便?貴陽不斷探索,動作頻頻——

  不斷“向上發展”橫向坐標——醫療保障方式不斷增加,借國家醫改惠民東風,先後實施基層醫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有效緩解了群眾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不斷“粗壯厚實”縱向坐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範圍擴大,從省、市兩級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再向農村地區延伸,由近到遠、由淺至深服務全市的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40年來,我市不斷加強醫療衛生事業投入,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再上新臺階。2017年,全市擁有衛生機構3221所、衛生技術人員44578人、床位35867張,分別是1978年的10.1倍、4.8倍和5.3倍;全市

  67家城市公立醫院和8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部納入綜合改革試點醫院,按照承辦主體和財政投入進行分類指導,實現了全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100%覆蓋目標;市人口健康信息雲平臺一期運行,匯聚診療數據

  2.9億條;基本公共衛生系統已經應用於179家基層機構;建成衛生計生數據鐵籠,通過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實現權力運行監控全程化、業務自流程化、行為標準化。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讓百姓享受到了更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為“健康貴陽”建設注入了無窮動力。

  抓好就業工作

  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智慧門禁,全覆蓋WIFI,全屋品牌家電,籃球場、健身房、超市……這些完備的設施,並不是配備在高檔社區,而是配備在位於雲岩區中天甜蜜小鎮的青年人才公寓——賽嶺公寓。

  一座人才公寓,折射出貴陽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貴陽市委、市政府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幫扶措施,統籌推進城鄉就業創業。改革開放後,以改革“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為突破口,

  貴陽堅持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改革方向,廣開就業門路,改革固定工制度,實行勞動合同制;突出創業和就業緊密結合、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探索建立經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

  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機制,著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産業和企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大力提高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前行路上,困難和挑戰一直存在,但探索的腳步卻從未停歇,一個個難關不斷被攻克,一項項改革持續取得突破——

  加快創建充分就業城市,穩步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深入開展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大力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2017年,貴陽市新增城鎮就業23.19萬人;

  加快構建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切實增加人民群眾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産性收入,確保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

  産率提高同步

  搭建海外智力共享引智平臺,邀請俄羅斯、烏克蘭大健康醫藥、汽車發動機製造等領域的13名院士來築開展諮詢指導、項目合作;

  ……

  一項項穩增長、惠民生的宏觀政策陸續出臺,一項項保就業、促創業的精細措施逐步落地,一次次思當下、謀未來的探索步伐鏗鏘有力。全市深入推進就業工作,使群眾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站。站在新的起點,貴陽市將繼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堅定不移地為民辦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永遠與人民群眾同呼吸 、共命運、心連心,踐行為民服務理念,不斷向人民群眾交出滿意的答卷。(作者 張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