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茶園採茶忙,綠水青山處處景(資料圖)。
九月的涼都,田疇披繡闥,鄉野奏強音。綠樹掩映下的村落、阡陌縱橫的水泥路、寬敞明亮的休閒廣場、夾道而立的太陽能路燈……一個個美麗鄉村星羅棋佈地鑲嵌在群山碧水之中,繪就了鄉村振興新畫卷。
近年來,六盤水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緊緊圍繞市委“解三難、促三融、建三園”的部署要求,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全力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持續強隊伍、建機制、增活力,大力實施“素質提升、龍頭引領、強基固本、聚才匯智、基層善治”五項工程,把農村基層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築牢戰鬥堡壘 強基固本夯基礎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完成922個農村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大力推廣網格化黨組織設置,持續完善組織架構,健全“行政村黨支部(黨總支、黨委)—網格(村民小組)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繫戶”的組織體系,推動“組織建在網格上、黨員融入群眾中”,著力築牢鄉村振興戰鬥堡壘。
組織力就是凝聚力,就是戰鬥力。堅持把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的關鍵舉措,持續抓好村“兩委”班子運行情況動態監測管理,圍繞“六訪六看”開展村“兩委”換屆“回頭看”,通過調研回訪排查出74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建立“五個一”聯繫包保機制,採取“一村一策”整改提升,協調解決各類問題和困難150余件次,推動基層黨組織煥發了新活力。
選好一個人,就能帶好一班人、建好一個村。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推行“五訪三薦”工作法“下深水”選人,切實把優秀的幹部選出來、用起來,全市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8.31%,村“兩委”幹部平均年齡達37.63歲,35歲以下的佔46.37%,大專以上學歷佔46.86%,實現學歷年齡“一升一降”、結構功能“一優一強”,使村級隊伍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領航鄉村振興的堡壘先鋒。
鍛造骨幹隊伍 群雁高飛頭雁領
鄉鎮黨委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龍頭”。持續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注重選拔熟悉鄉村振興、産業發展、基層治理的優秀幹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鄉鎮黨政正職、班子成員中具有2年以上鄉鎮領導工作經歷或3年以上鄉鎮工作經歷的分別佔95.38%、88.08%,班子結構功能得到進一步優化。堅持樹立基層鮮明導向、拓寬選拔任用渠道,選調189名市、縣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有培養潛力的年輕幹部到鄉鎮任職,下派9名市直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到鄉村振興任務較重的鄉鎮挂職,選拔80名“五方面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實現65個鄉鎮全覆蓋。
精準培訓補短板,學歷提升強素質。採取“點餐式”“訂單式”培訓方式,依託市縣黨校、岩博現場教學基地、新時代學習大講堂等培訓陣地,組織開展基層幹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130余期、2.9萬餘人,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履職能力。實施村幹部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優選政治素質好、有發展潛力、45歲以下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分級開展“初中升中專”“高升專”“專升本”600名,並按“優秀”“合格”等次分別補貼學費、書費總數的2/3、1/2,有效提升村“兩委”幹部學歷水準和整體素質。
觀摩學習促提升,擂臺比武激幹勁。按照分層遞進、逐級推薦、定期開展的思路,組織開展鄉村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大比武·書記微論壇”活動。採取走村觀摩、擂臺展示、書記論壇等形式,聚焦“五比五看”賽成績、曬成果、比實效,以“黨員群眾評、行業部門評、相互之間評”現場打分評定等次,營造了“比學趕超”濃厚氛圍。今年以來,共組織79個鄉鎮(街道)1164名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開展觀摩比武活動63場次,參與群眾達7300余人次。
盡銳出戰強管理,真幫實扶助振興。健全鄉村振興駐村幹部的選派、管理、培訓、考核的長效機制,嚴格資格條件、選派程式,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全市選派616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1849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制定出臺“四清單”“四考評”駐村幫扶管理機制、促進駐村幹部作用發揮十二條措施,開展關愛駐村幹部子女教育“五項行動”,市級每年統籌安排150余萬元財政資金,為駐村幹部購買100萬元人身意外傷害險、進行健康體檢,推動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真蹲實駐、真幫實扶、真抓實幹。2022年以來,全市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認真履行“一宣六幫”職責,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小組會7200余場次,走訪群眾50余萬人次,幫助協調項目472個、資金1.43億元,辦理實事8300余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300余起。
人才匯聚添活力,服務下沉促發展。深入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倍增計劃,組織博士教授服務“四化”、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等活動,開展能人回鄉、秀才返鄉、企業下鄉“三鄉”行動,匹配1520名農業專家到鄉村振興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培育基層文化人才8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1500余名、農村實用人才9.3萬餘名。搶抓新一輪東西部協作重大機遇,用活用足中央定點幫扶資源,協調爭取幫扶資金2176萬元,實施幫扶項目26個,引進科研技術成果6項,實現了人才下沉、科技下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人才動能”。
壯大集體經濟 強村富民路更寬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全市堅持以“三變”改革為引領,印發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文件17個,有力推動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較快增長,累計培育合作社4160個,創建全國500強合作社5個、國家級示範社23個、省級示範社53個,帶動55.8萬戶農戶成為股東,入股承包地200余萬畝,受益農民185.36萬人,幫助群眾吃上了“産業飯”,走上了小康路。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輸血”品質。建立健全領導挂幫集體經濟薄弱村機制,採取領導領銜示範、幹部帶頭包保的方式,5名市領導領銜發展10個農業特色産業,示範帶動縣、鄉兩級領導包保推進産業示範基地建設,從發展思路、産業項目、技術指導、資金籌集、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方面給予指導幫助,推進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薄弱村”清零取得實效。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資金扶持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以來爭取資金2.55億元、扶持村255個;市級財政每年從農業專項資金中劃撥200萬元,擇優對符合獎補條件的村按5萬元/村、10萬元/村兩個標準進行獎補,形成資金、技術等各類資源疊加效應,增強了“輸血”功能。
注重黨建引領,增強“造血”功能。大力推廣“黨組織+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組織方式,圍繞獼猴桃、刺梨、茶葉等農業特色産業建立黨組織166個,探索推廣集體經濟産業發展型、資産經營型、資源開髮型、服務創收型、工礦輻射型、異地置業型等“六種模式”,有效擴寬村集體創收路徑,推動集體經濟穩步持續增長。截至目前,全市集體經濟積累達8.05億元,收入達1.46億元、村均15.84萬元,655個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基層黨建的“深根”讓集體經濟發展的“枝葉”更加茂盛。
引領基層治理 鄉村沃野展新顏
鄉村治,百姓安。全力推動基層黨建與網格化管理有機融合,全面落實“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對全市1萬餘個村民小組進行分類統籌、編組化網、定崗定責,科學劃分農村網格4500余個,組建農村網格黨支部、黨小組2500余個,推選聯戶長9萬餘名,打造“黨小組+網格員+十聯戶”基層治理“鐵三角”。全面規範村級組織“六項”制度,探索以村民小組(網格)為單位建立“組管委”,進一步規範村級組織管理,充實基層治理力量。水城區推行“片管委”治理模式,進一步完善了村級治理層級,縮小了村級管理和服務半徑,被列入2022年省級“一縣一試點”改革試點。
環境美,百業興。依託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幹部、網格員等工作力量,建立黨員“鄉村建設責任區”,實行幹部分片包保、黨員分區負責,設置黨員環境整治責任示範區1000余個、黨員責任崗4600余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的先鋒模範作用。各村黨組織整合各類資源力量,設立環境衛生“積分兌換超市”,推行村民“積分制”管理模式,引導村民積極開展“新農屋、新庭院、新生活”鄉村清潔行動,參與垃圾分類處理、改廁改圈、生活污水規範排放等工作,最大限度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和治理活力,改變了過去農村“有新房無新貌、有新房無新村”的臟亂差現象。
鄉風淳,民風正。健全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體系,大力推行鄉村治理“兩榜三評議”制度,制定《村民自治評分細則》,通過量化評比、群眾評議、鄉賢評理的方式綜合評定得分,實行先進“紅榜樹德”、後進“黑榜亮醜”,引導黨員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形成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充分發揮村黨組領導作用,全面提升鄉村德治水準,開展“大操大辦、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專項整治,創建全國文明鄉鎮1個、文明村9個,省、市文明鄉鎮59個、文明村480個;深入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組織開展法律明白人培訓1.1萬餘人次,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10個、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69個。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涼都大地上,一幅幅自然和諧、載滿鄉愁記憶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徐徐鋪開,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正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全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不僅迎來了美好的春天,更將擁有燦爛的明天!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接續奮鬥、勇毅前行!(文 涼組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