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個東盟國家、“一帶一路”特邀夥伴國家及地區,6000余個參會單位,38685余參會人次,1879份合作協議或合作備忘錄,480余項活動……
15年來,在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借助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貴州對外交流合作的“交際網”越來越密、“朋友圈”越來越廣。
“交流周”也從一個單一的教育合作平臺,成長為以教育合作為主體的人文交流平臺,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貢獻了貴州力量。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和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10週年,也是中國和東盟共同宣佈建立面向和平、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啟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新一個服務貴州對外開放高品質發展5年週期的關鍵之年。
在這個背景下,以“教育合作新願景·‘一帶一路’共繁榮”為主題的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啟了貴州與東盟各國交流合作的新紀元,也讓貴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邁入更高的新臺階。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為貴州帶來了哪些發展契機?貴州憑藉“交流周”,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哪些能量?我們從幾個側面來看。
“你來我往”編織貴州—東盟友誼之網
8月31日,在第五屆中國—東盟青少年藝術暨教育成果展系列活動上,觀山湖區遠大小學的同學們表演了特色戲曲《薪火相傳》,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參加本次教育成果展,不僅展示了我校的教育成果,也加深了我們對東盟各國的了解。”遠大小學校長何朝霞説,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拓展了國際視野;同學們也向外國友人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升了雙方跨文化交流能力。“互相學習借鑒,有助於推動貴州小學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展以來,貴州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交流活動越來越多,不僅在官方層面,民間和校園裏的交流更多。
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老師郭思妤回憶,學校每年都會組織留學生開展中文歌曲演唱比賽,中間還穿插一些和中國同學的互動節目。“很多東盟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都有唱歌的傳統,他們比賽前也會找相熟的中國同學糾正發音。”各種活動也將留學生和中國同學之間的友誼編織成一張網。
貴州開放大學留學生中文歌曲演唱比賽(資料圖)
該校2017級越南留學生黎霞芳草對貴州的留學經歷充滿了回憶。“貴州的環境好、天氣舒適,學校老師也很有耐心,學中文讓我找到一份好工作,連我的愛人也是在中國認識的。”她表示,以後有孩子了,一定要帶他來中國學習和旅遊。
交流平臺的不斷拓寬,不僅加深了留學生對中國的印象,也拓展了中國學生的視野。
貴州民族大學2021級泰語班學生李小倩即將於9月中旬以交換生的身份到泰國清邁皇家大學就讀。“我是被調劑到泰語專業的,剛開始學泰語的時候,發音也不準,單詞也難背,我都打算復讀了。”後來,在朋友的鼓勵下,李小倩選擇了堅持,並通過學校活動認識了幾位泰國留學生。“在朋友間的不斷交流中,我對泰語的興趣越來越濃。”
貴州民族大學泰語老師、泰國馬哈沙拉堪大學在讀博士趙瑾説,到語言對象國走一趟,對於學語言的同學來説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泰國,當地既有佛教信仰的傳統,也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只有親身體驗過當地人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才能構架起貴州—東盟國家交流合作更加堅固的橋梁。”
“追根溯源”塑造傳播中華文化之媒
郭思妤分享了一個故事:留學生裏也有一些“刺頭”,挑剔學校的宿舍、飲食等生活條件。“其實,學校已經把最好的兩人間宿舍安排給他們,飲食上也儘量按照當地的習慣來安排。他們剛來中國不適應,找一個機會宣泄自己情緒。”外國人都是直來直去的表達,學校裏的生活老師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當時,我就用英語給他們説,入鄉要隨俗。可能被我當時的語氣和態度震懾住了,後面他們也沒再提了。”郭思妤説,雖然開始有點不愉快,但在後面的學習和生活中,各位老師都盡力幫助這幾位留學生,讓他們深深感受到中國老師的友善和照顧,他們的中文水準也不斷提高。在畢業晚會上,這幾位留學生用流利的中文説出“中國,我愛你。”“當聽到他們真誠地説出這句話,我們幾位老師眼睛都濕潤了。”
“留學生來到中國,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老師,而老師態度決定了他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郭思妤説,向留學生傳授知識是一方面,讓他們感受和了解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形成認同感則更重要。“他們回國後,也會向身邊的親戚朋友傳遞中國人熱情好客友善印象。”
中國與東盟國家地緣相近、山水相連、血脈相親、文化相融,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經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
2018年,趙瑾老師帶領貴州民族大學的留學生到望謨縣考察調研。泰國、老撾留學生用本國語言可以和當地布依族群眾進行簡單交流。“泰、老語系和壯、侗語系是同源的,有些詞彙發音幾乎相同,就連生活習慣上也有共通性。這是貴州與東盟國家交流得天獨厚的優勢。”趙瑾説。
“鸞吟鳳唱”構築貴州教育國際化之基
如何教好留學生?郭思妤説,省內職校招收東盟留學生之初,由於小語種教師相對缺乏,只能用英語和留學生溝通。“有些留學生英語也不好,只能是英語+中文+其他同學相互翻譯的方式交流。”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教育的服務功能日益重要,推動貴州教育國際化發展勢在必行。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留學生在中資企業工作
開放辦學是貴州職教提質發展的路徑選擇。近年來,貴州省職業院校借助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平臺,“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發力,在人員研修、産教融合、技能賽項、合作辦學等方面開展合作。
2019年,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與亞龍智慧裝備集團、柬埔寨馬德望省理工學院牽手,成立“中國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柬埔寨馬德望理工學院·亞龍絲路學院”,成為貴州省第一家“走出去”辦學的高職院校。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中英雙語微課教學視頻
為保障教學品質,柬埔寨亞龍絲路學院開發了中文教學、專業教學的數字化資源。“如根據柬埔寨學生學習特點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我們開發了160余個HSK(漢語水準考試)1至4級中英雙語微課教學視頻;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師也開發了多門專業課程教學視頻。”學院相關老師介紹。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孟加拉籍留學生奧斯曼回憶,2019年9月他進入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學習。雖然他能用漢語交流,但面對專業術語,一開始也很難聽懂課。“每當下課,我都會追著老師問問題,他們都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我的專業課也不斷提高。”因為會漢語、懂技術,奧斯曼在迪拜中國化學工程第七建設有限公司中東公司擔任現場工程師和勞動管理員。
2021至2022學年,東盟國家留學生約佔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的30%。貴州省共有32所院校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相關院校招收的留學生累計覆蓋了7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逾70%來自東盟國家。
“另辟蹊徑”探索貴州“教産結合”之路
石慶琪是貴州民族大學越南語專業大三學生,她也將作為交換生到越南峴港師範大學留學。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父母也很擔心,但我覺得這即是一次挑戰,也是機遇。”石慶琪是貴州黎平縣人,侗族。“在家都説侗話,學越南語很容易就上手了。”她希望借這次留學的機會,考察當地的市場和商機,並交幾個越南的朋友。“我對商業很感興趣,聽説那邊乳膠産業發展前景不錯。”
大學還沒畢業的石慶琪就具備了敏銳的商業眼光,而貴州的優勢産業早已經在東盟國家“開花結果”。
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5G全連接工廠(資料圖)
2021年4月,貴州輪胎越南項目年産120萬條全鋼子午線輪胎首胎下線,貴州輪胎實現了“雙基地、國際化”發展戰略。近期,貴州輪胎越南二期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目前正在進行部分設備的安裝調試,並小批量試産。
貴州民族大學老師劉麗仙是石慶琦的帶隊老師,她也在越南峴港師範大學攻讀越南語博士。“我現在正在做一個課題,針對當地中資企業用人難的問題展開調查。”
劉麗仙透露,她的課題將從中資企業用人需求、越南高校“中文+”人才培養和中國高校留學生培養三個方面展開調查,“爭取建立起一種企業用人和學校培養的溝通機制,在教育方形成‘專業+中文+專業中文’人才培養體系,更好地服務當地中資企業。”
目前,東盟很多國家颳起了“中文熱”,對中文專業人才需求增多。同時,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多領域的合作,也需要東盟國家語言和文化人才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深化合作成效。(記者 李柏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