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康 攝
北盤江畔,邊遠的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野鐘鄉歸貴坪村。
學生王秀錢,在2022年的高考中,以655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後,王秀錢陸續接到社會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資助和獎勵。
然而,王秀錢卻作了一個決定——
聶康 攝
得到的資金除留足自己的基本生活費用以外,王秀錢將剩餘的33.7萬元捐給了母校六盤水市第八中學和六盤水市第十九中學,用於幫助學弟學妹們。
因為教育,王秀錢走出了大山,走上了更高的舞臺。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萬業興盛的重要基礎。”在六盤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水城區委書記陳石看來,城市的發展核心在於教育,只有教育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為建設“中國涼都·康養水城”提供人才支撐。
聶康 攝
一曲“趕超歌”,唱響教育強區新樂章
近些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現有學校難以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此外,由於城鄉間、校際間教育教學品質的“反差”,“有的學校擠破頭、有的學校無人上”,為讀“好學校”,水城區不少家長都選擇讓孩子“走出去”。
現實逼著水城區下定決心,要下大力氣辦教育,但同時困難也擺在眼前。2020年3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水城縣(現“水城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聶康 攝
然而,在2021年時,水城區財政總收入僅25.18億元。
“寧可過緊日子,也要千方百計優先保證教育投入,將城區已出讓和已劃撥的‘黃金地塊’來辦教育,舉全區之力從人口大區向教育大區、教育強區轉變。”在2021年水城區教育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水城區向社會莊嚴承諾。
2021年,投入16.69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9所,增加學位2385個;
聶康 攝
2022年,投入16.7億元,完成金竹林中學等21所學校建設,新增學位4000余個,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102個;新增區五小等4所學校集中供暖;
2023年,投入14.57億元(全年預計投入17億元);建成投用順場法德小學,推動金竹林小學、楊梅小學、金竹林中學二期等項目落地建設;
三年來,水城區共投入資金42.99億元,啟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63所,已完工46所,新增學位4580個,建成後預計新增學位6290個,其它方面實現高品質發展。
聶康 攝
為實現教育高品質發展的宏偉目標,水城區制定了《六盤水市水城區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實施方案(2020-2025)》,從政策、經費、人力等方面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紮實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教育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
堅持教育政策優先,科學調整教育佈局,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學歷等方面,出臺了《六盤水市水城區整體提升教育水準攻堅行動方案(2021一2030年)》等規劃和“六大攻堅行動”等一批管全局、管長遠的重大政策,加快推進水城教育現代化進程。
堅持教育産出優先,水城區內高中共輸送大學專科以上人才1.8萬餘人,其中一本1695人、二本8740人;區職校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調整學科專業佈局,與4家企業開展訂單培養,累計輸送了3345名技術技能人才。
堅持教育品牌優先,在2021年創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的基礎上,今年8月,水城區又成功創建“貴州省勞動教育示範區”;各類特色學校創建也很給力,老鷹山中學勞動教育案例獲評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區四小、區七小、猴場中學、南部園區中學獲評“省級勞動教育示範學校”。
聶康 攝
…………
通過三年的努力,目前,水城區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67.55%,全市排名第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22%,全市排名第一;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9.62%,全市排名第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0.13%全市排名第二,“入園難”“上學難”“大班額”等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促進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個“大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欲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城區上下深知教育對孩子們的重要性。
從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到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網絡教學;從磚瓦房、泥土地,到高標準教學樓、塑膠操場;從學生逐漸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
聶康 攝
始建於2014年的六盤水市第二十三中學,當時該校發展也頗為“複雜”:教師隊伍“一盤散沙”,教學水準“參差不齊”,生源渠道狹窄。
就這年,水城區抽調強將,任命周化海為校長掌舵該校,他堅持抓教學品質和構建學校核心文化並重,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推動學校全方位發展。
聶康 攝
“知行合一,臻于至善”校訓,“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管理立校”戰略,“四橫三縱”扁平化管理模式,“責任教育”思想,“三全”育人體制機制,這些治校體系和教育理念都是周化海在推進二十三中教育改革過程中提出的。
幾年時間,六盤水市第二十三中學從“零”起步,蝶變成當地“名校”,本科輸送率從2017年第一屆高考的26.61%,增長到2021年的85.03%,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貴州大學等省內外高校輸送3500余名優秀學生。
聶康 攝
就在今年,六盤水市第二十三中學成功創建省級二類示範性普通高中,助力水城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實現“零”的突破,又翻開了教育的新一頁。
在水城區教育局局長李德福看來,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人生”,關鍵是“軟體”,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更體現在教育改革的縝密佈局中。
水城區抓住教師隊伍這個“牛鼻子”,通過外引活水、內拔才俊、注重梯次管理人才培養等“一攬子”計劃,推進3個中心城區小學“一校制”共同體、6個城鄉片區初中集團化辦學,提升管理水準,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阿戛鎮亮岩小學彭召雲老師主持的《為了教好每一堂課:山區鄉鎮聯組教研的模式構建與實踐創新》(成果編號:952026)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實現六盤水市教育史上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零”的突破。
聶康 攝
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水城區累計開展各級各類120余項,培訓37800余人次(國培410人次、省培49人次,市培1000余人次、區培35349余人次)。區級全員培訓3800人次,鄉鎮(學校)校本全員培訓11000人次。
圍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這個目標,水城區還將包括農村小學校長在內的所有中層幹部選拔任用管理權限下放到學校,激發基層學校辦學活力。
在此基礎上,水城區大規模開展聯片教研,打造教育發展共同體,同時成立覆蓋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的名師工作室,激發教育優先發展動力。
政策“加持”,從城區到鄉村,水城區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取得的實效。
聶康 攝
繼六盤水市第二十三中學之後,六盤水市第七中學、第八中學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已順利通過省級第一次評估,預計2024年上半年接受第二次評估。
水城區第七幼兒園成功創建為省級三類示範幼兒園,實現了水城區省級示範幼兒園“零”的突破;區二幼、區四幼創建工作已接受第二次評估。
可喜的是,2023至2024學年度,水城區又安排了557名教師交流輪崗,其中城鄉互派交流各102名,鄉(鎮、街道)間和直屬學校間平行交流4名,集團化辦學下派管理團隊人員13名,鄉(鎮、街道)內部學校間交流438名。
通過選派城區骨幹教師和優秀管理團隊到農村學校交流,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學校教研教改水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平行交流和鄉(鎮、街道)內部學校間交流,進一步優化教師學科配置,促進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聶康 攝
一筆“帳單”,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大學新生每人解決3000元,低保邊緣家庭困難大學新生每人解決4000元臨時救助;突發嚴重困難戶等家庭困難大學新生每人解決5000元臨時救助。
前不久,為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水城區聚焦困難大學生家庭救助發力,實施一次性臨時救助政策,共救助611人,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203.3萬元。
聶康 攝
在水城區,城鄉低保戶等家庭孩子,讀書期間,在國家支持下,不僅學費得到了減免,還獲得了相應的生活補貼,可以一心一意撲在學習上。
教育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大山裏的孩子也能順利上大學,許多人家紛紛把在外打工的孩子“攆”回校園,希望通過教育贏得機會,燃起希望。
在水城區,從上到下,都有一筆清清楚楚的“帳單”。
于決策層而言: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必須讓更多困難家庭孩子通過接受良好教育,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于群眾來説:考上大學,只要孩子讀書有出息,就能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聶康 攝
鄉村振興,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來抓,做到既富口袋,更富腦袋,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水城區持續聚焦教育精準扶貧促進教育公平——除全面落實各項資助政策,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享受從小學到大學、從入學到畢業的全程資助外,水城區還在基礎教育各項工作上“加餐”。
聶康 攝
加強教育管理,推進教育改革,完善學生資助,開展“控輟保學”,促進農村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助力教育發展,使水城教育逐步走上了振興之路。
推進鄉鎮村幼兒園一體化發展,加強城鄉學前教育教研指導責任區建設,每個鄉鎮建設1個以上農村幼兒園集團化管理資源中心,以省、市級示範幼兒園為龍頭,區優質園引領鄉鎮,鄉鎮中心園帶動鄉村幼兒園發展。
改善高中辦學條件,加快構建可供學生多樣化選擇的課程體系,有序推進個性化學程、“走班制”教學、生涯規劃輔導;探索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相互銜接,形成普通高中高品質、多樣化、可選擇、有特色的發展格局。
搭建職業教育“立交橋”,與省內外優質職業院校聯合辦學,推進專業共建、師資共培、資源共享,打通中職到高職、本科的升學通道,實施“3+3”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探索“2+2”“3+1”高職(專科)直通本科專班培養辦學模式。
聶康 攝
教育,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這個“寒門”,不僅僅單指農村,更包括了城鎮低收入困難群體。水城區還落實《六盤水市城鎮低收入困難群體脫困幫扶教育資助實施細則》,對城鎮低收入困難群體就讀初中等學生給予資助。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新要求,水城區將全面推進教育高品質發展,努力建設高水準師資隊伍,促進教育均衡公平發展,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