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科技引領 貴州省工業經濟向“綠”而行
2024-12-03 11:45:44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科技引領 貴州省工業經濟向“綠”而行

貴州首個“水光互補”的示範發電項目。(受訪企業供圖)

科技引領 貴州省工業經濟向“綠”而行

貴州新曙光電纜有限公司生産廠區。(受訪企業供圖)

  11月12日,貴陽市花溪區,貴州天之源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舊電器拆解車間,工人正熟練地拆解一台臺廢舊家電,對其中的銅、鐵、橡膠等再生資源進行分揀提煉。

  這裡是貴州靜脈産業園,已構建起“互聯網+回收體系+家電拆解中心”的綠色回收産業鏈體系,今年計劃廢舊家電年處置量達150萬台(套),為如今如火如荼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增添了一抹綠色。

  近年來,貴州正以推動製造業全生命週期、全製造流程綠色化發展為引領,以科技為引領,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不斷夯實工業綠色本底。

  科技引領 看工廠車間的綠色蝶變

  2023年,同時入選省級和國家級綠色製造名單的貴州新曙光電纜有限公司,依託生産全過程的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改造,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

  “從廠房高度、窗戶大小及數量、照明系統、能源結構,到熱回收、水收集、水循環、污水站、環保漆等都有講究,企業早在設計階段就融入‘綠色’理念。”新曙光總經理申進説,目前,單位産值消耗僅為每萬元8公斤標準煤,為國內同行業能耗水準的十分之一,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遠低於同行業平均排放水準。

  “我們優化能源結構,優先採用清潔能源。空調也採用了餘熱回收裝置,實現反向逐級控制,節能降耗。”申進説,雨水收集系統收集雨水,餘熱回收裝置回收熱量用於水加熱,再用於生産,污水經污水站、中水回收裝置等處理後,用於綠化灌溉、道路沖洗等,最大限度減少水電消耗。

  新曙光電纜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貫穿于産品設計到原材料採購、生産、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和報廢處理的全過程,最終實現用地集約化、生産清潔化、廢物資源化、産品環保化。

  依靠自身出色的製造實力和持續的科技創新,新曙光電纜為企業産品競爭力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勢——44項自主知識産權(其中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6項),與知名高校深入産學研合作,讓新曙光電纜在高性能絕緣材料、特種電纜、三代電纜等産品開發上行穩致遠。現有高端生産裝備250多臺套,檢測設備200多臺套,年産值超50億元,持續解鎖工業發展高效低耗的“綠色密碼”。

  科技賦能 聽綠色産業的拔節聲音

  以數字經濟為突破,我省搶抓新能源“風口”機遇,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擦亮了“綠色發展”主色調。

  寧德時代、比亞迪、湖南裕能、深圳盛屯等頭部企業入黔發展,中偉股份、振華新材、安達科技等本土企業迅速成長並成功上市,築起了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産業的發展優勢和動能。

  向“綠”而行,隨著我省産業結構持續優化,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産業集群加速聚集、一批優質項目落地生根。

  在畢節威寧自治縣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交界處的牛欄江上,坐落著一座水庫,一旁的山坡上是一片片光伏板,兩者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這是貴州首個實現“水光互補”的示範發電項目。源源不斷的電力從這裡出發,經過220千伏玉撒Ⅰ、Ⅱ回線路,到達畢節供電局500千伏烏撒變,最後抵達千家萬戶。

  去年以來,先後建成投運500千伏烏撒變3號主變、500千伏奢鴨二回線路等重大工程,畢節市新能源送出能力由570萬千瓦提升到680萬千瓦。

  此外,國內首套1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成功並網;新能源可觀可測可控一體化綜合應用平臺上線運行……隨著一項項工程、技術、平臺落地見效,畢節“荷隨源動”的電力特徵正在向“源網荷儲互動”積極轉變,供需更加協同。

  新能源,正在成為貴州的一張“新名片”。近年來,我省搶抓國發〔2022〕2號文件賦予貴州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産基地政策機遇,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電動貴州”新名片愈發閃亮。2023年,全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産業完成工業總産值695.05億元,較上年度增長超過160億元。

  科技創新 展望綠色科研新圖景

  “研究院引進的先進碳捕集及利用技術,是以第二代二氧化碳高效捕集技術為核心,結合貴州省來源廣泛、儲量巨大的硅鋁基和鈣基工業固廢資源,針對兩類最具應用潛力的固態胺和鈣基二氧化碳固體吸附材料,在工業排放源區域範圍內實現煙氣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聖伊凡説。

  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由貴州省政府和南方科技大學共建,是貴州首家企業化運營的省級獨立法人機構。由頂尖科研團隊領銜,匯聚國內外新能源、新材料等雙碳領域的專家和技術資源,聚焦綠色低碳及大數據産業,研發共性技術,轉化科技成果,吸引高端人才,研究碳中和政策,推動技術轉移與産業升級。

  南方科技大學碳捕集技術項目團隊是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引進的首批“科技入黔”團隊之一,通過技術入股與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合作,以項目孵化的方式,成立了貴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碳捕集材料性能和碳捕集工藝在捕集成本、捕集能耗、吸附容量和使用壽命等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幫助新技術破除資金匱乏、技術週期長、市場不確定性等多重挑戰,打通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最後一公里’,正是我們所要做的事情。”胡聖伊凡説。

  目前,該研究院已完成辦公場地與實驗室場地建設任務,儲備項目62個,引進院士團隊3個,孵化科技型企業7家,涵蓋了新能源、新材料、碳治理、生態環保、高端裝備等諸多領域,已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並成功搭建雙碳技術研發平臺。(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旭婉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