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立足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稟賦,以高品質發展為統領,通過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創新探索出一條“文化引領、産業融合、共建共享”的民族特色村寨振興之路。
夯實項目基礎硬支撐 蓄勢鄉村發展動能
報京鄉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以“微改造、精提升”為理念,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發展項目、東西部協作項目等資金系統推進侗寨基礎設施改造,創新採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的模式,建成民族文化體驗中心、刺繡樓、農耕文化體驗園、民族文化傳承表演隊建設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村寨項目,補齊發展短板,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報京鄉村容村貌
截至目前,報京鄉已累計投入各項資金1000余萬元,完成105棟傳統民居保護性改造,植入現代生活設施提升居住舒適度,同步建成1.5公里特色人行步道和8000米屋頂景觀燈帶,成功打造“侗人”“侗象”“侗聽”“侗境”“侗房”等標誌性景觀建築。
培育非遺文化産業鏈 賦能民族經濟振興
為傳承和保護好非遺文化,報京鄉立足報京北侗文化資源,建立“工作室+傳習基地+農戶工坊”的梯次培養機制,依託蘆笙製作工坊、刺繡樓、“繡娘夜校”等陣地,採取1名大師帶多名徒弟的師承模式,開展定期培訓教學,培養青年傳承人120余名。
侗繡
蘆笙樂舞培訓
同時,報京鄉積極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消費需求對接,構建“線下體驗工坊+線上直播平臺”銷售網絡,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打造“非遺産品直播間”,有效推動非遺資源向産業化、品牌化、集群化轉型,構建一條“傳承人帶動、設計升級、産銷銜接”的特色産業鏈,為民族經濟的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深挖民族文脈軟實力 精鑄文旅地標品牌
報京鄉堅持“文化立鄉、旅遊強鄉”的發展定位,深度激活民族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依託老寨區傳統建築群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區,修復侗族鼓樓、風雨橋等標誌性建築,改造特色民宿,實現“修舊如舊、功能升級”的有機更新,切實將侗族文化元素創造性轉化為旅遊吸引力。
古苗疆服裝展
報京侗寨侗年活動
報京鄉依託當地民族文化,努力構建“四季侗鄉”主題産品體系,春季舉辦“開秧門”農耕體驗;夏季開展“侗歌節”音樂盛宴;秋季組織“豐收祭”民俗展演;冬季打造“侗年味”美食季,形成“月月有節慶、季季有亮點”的文旅吸引力,完善“吃住行遊購娛”旅遊業態,進一步擦亮報京“三月三”國家級非遺名片,成功舉辦了2024年報京鄉松柏洞第44屆“七夕”傳統民俗活動、報京侗寨侗年活動、一繡古苗疆刺繡服裝展、攝影大篷車下基層攝影展等頗具影響力的各類活動,累計吸引各類遊客1萬餘人次,創造經濟效益200余萬元。(文/圖 姚宗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