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細梳粧,美麗鄉村入畫來。
位於貴陽市南部的花溪區,被譽為“高原明珠”,年平均氣溫15.7攝氏度,因“‘花’開四季,‘溪’水長流”而聞名。初夏的花溪,一川花影一川雲,一曲溪流一曲煙,宛如天然的山水田園水墨長卷,一步一景皆入畫。
近年來,花溪區堅持“生態立區”戰略,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産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抓實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繪就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融合新圖景。
黔陶鄉馬場村的田園風光
有效治理 扮靚鄉村“面子”
花溪區的生態畫卷,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落實“兩清兩改兩治理”行動,對生態環境潛心保護的結果。花溪區以“兩清兩改兩治理”為抓手,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鄉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讓農房更宜居,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花溪區聚焦“清、建、管、用”,探索“一張底圖、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個系統”“四個一”做法,先後清理殘垣斷壁1313處,亂堆亂放3815處,推進農房宜居化改造3100棟。通過統一規劃設計,新建和改造的農房既保留了傳統建築風格,又融入了現代元素。同時,加強農房建設管理,規範審批流程,確保農房建設有序進行。
改廁改圈工作有序推進,堅持“公廁私廁同治、室內廁室外廁同治、治廁與治污水同治”,新(改)建農村戶廁11088戶,農村公廁長效管護機制初步形成,實現旱廁動態清零。農村的廁所乾淨整潔,衛生條件極大改善,村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青岩鎮龍井村古井
鄉村的水更清、岸更綠。3年累計投資2.2億元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219套,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黑臭水體動態消除。全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率達91.59%,位居全省前列。連續三年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農村環境整治成效評估組現場核查。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澈的小溪,河水潺潺,魚翔淺底。
治理垃圾聚焦“分、投、收、運、處”五個環節,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完成1656個農村垃圾收集點位建設,30戶以上自然村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同時,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鄉村的環境更加整潔優美。
行走在花溪區的鄉村,白墻黛瓦與綠水青山相映成趣,乾淨整潔的村道蜿蜒向前,文化廣場上歡聲笑語不斷,特色産業蓬勃發展。“兩清兩改兩治理”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點燃了鄉村發展的新引擎。
扮靚鄉村“面子”,推動人居環境“一片美”到美麗鄉村“全域美”的蝶變,是花溪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一年接著一年幹,打造美麗鄉村的生動實踐。
“建設美麗鄉村是事關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花溪區將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從自身實際與特點出發,以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實現發展與生態的良性互動,全力推動農村環境高水準保護,農村經濟高品質發展。”花溪區副區長羅軍説。
青岩鎮龍井村布依族古村落
激活動力 鞏固文明“裏子”
走進高坡鄉街上村,紅軍標語、紅軍居住地等紅色遺跡保存完好,紅色文化在這裡傳承和發揚。
村裏通過建設紅色美麗村莊,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融入村民的血脈。同時,利用紅色文化發展鄉村旅遊,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學習,接受紅色教育,紅色文化成為街上村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花溪區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提升鄉村治理水準,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青岩鎮山王廟村成立農村物業管理委員會,採用“村集體+公司+匠人”的模式,聘用村民負責基層治理、基礎設施維護、公共綠化管理等工作,不僅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還提高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莊管護有了長效機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石板鎮鎮山村以鄉村治理為路徑,大力推進“兩清兩改兩治理”,整治村容村貌、煥新農家庭院,打造“一院一景、一戶一韻”的鄉村新風貌。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鄉村治理平臺,實現村務公開、村民訴求受理、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鄉村治理效率和水準。
遊客在鄉村遊玩
馬鈴鄉以布依族“正月十二布依歌會”“六月六”、苗族跳場等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花溪區常態推進移風易俗,通過公益廣告、壩壩會等載體傳播移風易俗理念,發佈“兩清兩改兩治理”倡議書、農村衛生家庭建設行動倡議書,加強宣傳引導,強化“兩書一約一會兩榜”約束管理。
孟關鄉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破除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陳規陋習。
花溪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鄉村充滿文明氣息。各鄉鎮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十進”系列活動,抓好紅白理事會和執事人員的管理,192個村(社區)“一約一會”常態長效運轉。通過村規民約,規範村民行為,化解矛盾糾紛,促進鄉村和諧穩定。
如今,文明新風在花溪區的鄉村蔚然成風,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社會風氣更加和諧向上。村民的自治意識不斷增強,民主管理水準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更加有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
高坡鄉打造的花海
産業賦能 夯實發展“底子”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花溪區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特色産業發展之路,讓鄉村經濟“活”起來,讓美麗環境催生美麗經濟,著力發展幸福宜居、舒適便捷的美麗鄉村新業態。
青岩鎮龍井村,這個98%的村民為布依族的古村落,以“布依情味·龍井百坊”為主題,通過農房變“客房”、農藝變“工藝”、農俗變“節俗”、農園變“田園”、農民變“網民”的“五變”實踐,成功實現華麗轉身。村裏構建起“百坊”産業集群,香坊、銀坊、蠟染坊等各類工藝坊星羅棋佈,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花溪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突破7300萬元,村均收入實現59.88萬元,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以上的村有42個,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以上的村有22個。
龍井村手工染坊
青瓦白墻、草木含香,工坊林立、古井悠悠,這是龍井村給人的印象。
曾經的傳統村落,如今已成為鄉村旅遊的熱門目的地。龍井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莊、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入選中國幹部網絡學院“全國農村典型案例”。
久安鄉,曾因煤礦而興。近年來,積極適應“黑色産業”到綠色産業的轉型,通過“三轉三變”,實現産業從“地下挖煤”轉向“地上種茶”,經濟由“黑色經濟”轉為“綠色經濟”,發展從“産煤鄉”轉為“産茶鄉”,“煤山變茶山,礦工變茶農,黑色變綠色”,完成了“南方小煤窯産區—重要生態涵養區—高品質綠色發展試點區”的歷史轉型。“綠寶石”“紅寶石”等知名品牌走向世界,被譽為“高原古茶樹之鄉”。
黔陶鄉發展的旅居産業
黔陶鄉馬場村,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田園風光,大力發展旅居産業。“百莊黔陶”項目涵蓋研學、旅居、機車驛站、餐飲等多個業態,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鄉村慢生活。2024年,花溪區國內遊客接待3088.5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16.48億元。
花溪區持續做優做強以草莓為主,辣椒、香蔥、食用菌和茶葉為輔的農業特色産業,培育了“花小莓”“花小蔥”“花小椒”等“花”字號農産品品牌。其中,草莓種植規模穩居貴陽市第一,“花小莓”品牌價值達4.92億元。通過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拓展銷售渠道等舉措,花溪區的特色農業正逐步走向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發展道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花溪區先後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我省同時獲得生態環境領域兩塊“金字招牌”的2個區縣之一。獲得“國家生態示範區”、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國市轄區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區”“中國西部地區綜合競爭力百強區”等稱號。青岩龍井、高坡擾繞、黔陶馬場等一批鄉村先後入選國家級、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
如今的花溪區,鄉村面貌日新月異,産業發展蒸蒸日上,農民生活幸福美滿,成為人們嚮往的“詩和遠方”。(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蘭榮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