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
2025-07-25 17:13:3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視頻製作:文藝霖

  近期,貴州鎮遠㵲陽河上龍舟競渡、好戲連臺:7月19日,“賽動黔景”2025年貴州省龍舟冠軍賽激情啟幕,兩天后,22日至23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民體杯全國龍舟和獨竹漂比賽精彩接力,而此前的端午假期,鎮遠2025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第四十一屆賽龍舟文化節暨首屆 “村舟” 公開賽已火熱上演。三場賽事累計吸引近130支龍舟隊、3500余名運動員逐浪,為這一延續千年的傳統賽事注入全新活力。

  “村舟”添彩 賽事豐富多元

  鎮遠賽龍舟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戰國時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鎮遠龍舟節正式命名,自此,一年一度規模宏大龍舟賽成為鎮遠標誌性的文化活動。2011年,鎮遠賽龍舟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且不間斷的比賽已持續41年,見證了鎮遠龍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村舟”比賽的興起,為這一古老傳統注入了新鮮血液,讓傳統賽事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_fororder_IMG_20250531_103042

鎮遠賽龍舟文化節現場開展的文藝演出 攝影 陸丹 

  與其他地方的龍舟相比,鎮遠龍舟特色鮮明,舟頭呈“麻雀尾、扁平”狀,船尾如燕子尾般高高翹起,船身像西瓜皮,這種獨特設計兼顧了承載量與速度,一艘龍舟可容納12至15對劃手,展現了鎮遠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鎮遠龍舟秉持“賽戲同舟”的傳統,比賽時,龍舟上配備精心雕琢的龍頭、龍尾,以及鼓鑼手、舵手和令旗手。船頭有劃手揪龍頭,還有一名劃手“撐”龍頭,甚至有在船上表演倒立登船等精彩節目,大大增加了比賽的可看性。“村舟”隊伍也延續了這一傳統,並且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更多本村的特色元素,讓比賽更加精彩紛呈。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_fororder_IMG_20250531_105621

鎮遠賽龍舟文化節現場 攝影 陸丹 

  同時,鎮遠龍舟依據地段劃分龍頭標誌,紅龍、青龍、紫金龍等龍船分別代表著鎮遠城區不同地段的龍舟隊,每個街道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龍船故事。各隊隊員會根據龍頭、龍尾搭配最合適的龍身,包括龍船水上部分和隊員身著的“龍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景觀。

  “村舟”隊伍則以村為單位,有著自己獨特的村俗文化和龍舟故事,這種地域劃分極大地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使龍舟比賽不僅是體育競技,更成為各區域文化交流與展示的重要平臺。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_fororder_龍舟競渡(江春健 攝).JPG

龍舟競渡 攝影 江春健

  全民參與 家族傳承不息

  在鎮遠,劃龍舟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盛事。從天真孩童到白髮老者,無不熱衷於龍舟賽事。每年端午節前夕,各社區、居委會、村等紛紛組隊,並緊鑼密鼓地開啟訓練。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利用業餘時間齊聚㵲陽河畔,在教練的悉心指導下,刻苦練習划槳技巧,強化團隊協作能力。

  參加龍舟比賽的鄧木松一家三代都是劃手,曾經他與父親都是貴州省龍舟隊隊員,如今他成為了一名龍舟教練。在鎮遠,像鄧木松這樣一家參與劃龍舟的家庭不在少數,對於許多家庭而言,參與劃龍舟是一种家族傳承。一些劃手家族世代投身於龍舟賽事,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自然而然地接過長輩手中的槳,繼續在龍舟上揮灑汗水、拼搏奮進。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_fororder_獨竹漂比賽(吳賢和 攝) (2)

獨竹漂比賽 攝影 吳賢和

  在“村舟”比賽中,這种家族傳承的現象更為明顯,許多隊伍都是以家族為核心組建的,他們帶著家族的榮譽和期望,在賽場上奮勇爭先。這种家族式的傳承,使得鎮遠龍舟文化得以代代延續、生生不息。

  比賽當天,十里八鄉的數萬民眾紛紛趕來,雲集在河岸兩旁,為自己支持的隊伍吶喊助威。加油聲、歡呼聲震耳欲聾,場面蔚為壯觀。大家不僅為自己熟悉的社區隊加油,更為本村的“村”隊伍吶喊助威,這種全民參與的熱情,不僅讓鎮遠龍舟賽事充滿生機與活力,更極大地增強了當地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産業蓬勃 文化名片閃亮

  如今,龍舟已然成為鎮遠的一張閃亮文化名片,更發展成為一項舉足輕重的産業。在龍舟製作領域,鎮遠擁有專業的龍舟造船企業,主要生産傳統木質龍舟。這些企業選用優質木材,經由工匠們的精湛手藝精心打造,年産量可達30余條,總産值約150萬元。其産品不僅暢銷當地,還通過網絡平臺遠銷至貴陽、湖南、廣州等地,讓鎮遠龍舟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村舟”比賽的興起,也帶動了龍舟製作的需求,許多村都定制了具有本村特色的龍舟,為龍舟製作産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_fororder_鎮遠古城美景如畫(鄒渝  攝)

鎮遠古城美景如畫 攝影 鄒渝

  此外,圍繞龍舟文化,鎮遠還衍生出一系列文創産品,諸如龍舟造型的鑰匙扣、書籤、明信片,印有龍舟圖案的T恤、帽子等。這些文創産品設計精美、獨具特色,深受遊客喜愛,進一步有力推動了鎮遠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

  為提升龍舟賽事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鎮遠還積極邀請專業教練和運動員前來指導當地隊伍訓練,舉辦龍舟文化培訓班等,帶動了相關培訓産業的發展。

非遺為帆 創新為槳 貴州鎮遠以龍舟奏響“傳統賽事+現代産業”復興強音_fororder_鎮遠縣宣傳部,村T在鎮遠縣展示

鎮遠賽龍舟文化節現場開展的“村T”表演 供圖 鎮遠縣委宣傳部

  2025年的鎮遠龍舟賽,在傳承千年曆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村舟”比賽等創新形式,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成為鎮遠文化傳承與産業發展的生動寫照。“村舟”領航,鎮遠龍舟將繼續乘風破浪,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在産業發展的征程中創造更多輝煌,讓更多人認識鎮遠、愛上鎮遠的龍舟文化。(文 墨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