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025年民體杯全國龍舟、獨竹漂比賽在貴州省黔東南鎮遠縣㵲陽河畔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0支龍舟隊與10支獨竹漂代表隊,總計400余名運動員齊聚千年古城,以水為媒介,共同展現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獨特而迷人的魅力。
龍舟賽現場 攝影 江春健
本次賽事持續兩天,龍舟比賽設有男子200米和500米直道競速等項目,獨竹漂比賽設有男子、女子100米和200米直道競速項目,各項目均分為預賽、復賽、半決賽和決賽。
龍舟賽現場 攝影 陸丹
自2023年該賽事首次在鎮遠縣舉辦以來,今年已是民體杯全國龍舟獨竹漂比賽連續第三年落戶鎮遠。依託賽事交流互鑒,鎮遠不斷將古城的歷史底蘊與體育的激情活力交相輝映,聚八方賓朋,展文旅新機。
現場開展的文藝展演 攝影 陸丹
比賽時,天空中飄著小雨,但參加標準龍舟比賽的龍舟,仍如離弦之箭飛馳而出,水面上浪花飛濺。隊員們整齊劃一揮動划槳,動作剛勁有力,龍舟在河面上劈波斬浪,岸上觀眾的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響徹河畔。
現場開展的文藝展演 攝影 陸丹
本次賽事中,獨竹漂項目備受矚目。獨竹漂是發源於貴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項民間絕技,它最初作為當地群眾的水上交通方式存在,後歷經歲月變遷,逐漸演變成各族群眾共享的娛樂、競技比賽項目。2009年,獨竹漂入選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在2011年首次作為運動項目于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亮相,成功完成了從生活技藝到競技運動的華麗轉變。
在比賽現場,獨竹漂選手們展現出了高超的技藝,他們站立在一根細長的竹子上,在水面上靈活自如地穿梭,其平衡能力令人驚嘆不已。
獨竹漂競賽現場 攝影 陸丹
田洪金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獨竹漂的傳承人,同時也是全國性獨竹漂競賽的冠軍選手,多次參加全國性比賽並屢獲佳績。他介紹,獨竹漂對人體的平衡和協調能力要求極高,自己剛開始學習時,一天落水幾十次是常有的事,但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練習,如今已能熟練完成跳躍上漂、撐桿跳上漂等高難度技巧動作。此次參賽,田洪金滿懷信心,期望取得優異成績。
龍舟賽現場航拍圖 攝影 程星雨
賽事的舉辦也點燃了古城的熱情。市民楊欣悅説:“龍舟賽給鎮遠帶來了人氣、名氣,每次賽事舉辦,河畔邊總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匯聚於此,為參賽隊伍吶喊助威,那種齊心協力的氛圍特別讓人感動。而且,隨著賽事的多次舉辦,越來越多的外地朋友知道了鎮遠,來到這裡旅遊,感受古城的魅力。古城裏的商鋪生意變好了,家鄉的發展也越來越有活力,作為鎮遠人,我感到特別自豪。”
鎮遠古城夜景 攝影 陸丹
市民岳軍表示,通過民體杯,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龍舟和獨竹漂文化,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真切地呈現在眼前,甚至能參與到相關的互動中,這不僅豐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大家都期待著民體杯這份熱鬧與活力持續為古城注入新的能量。
賽事期間,鎮遠古城還同步上演國家級非遺展演、“龍神嫁妹”主題巡演等活動,以“體育+文化+旅遊”模式,為遊客打造“日觀競渡、夜享風情”的沉浸式體驗。(文 墨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