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深耕二十載 山河正青春——寫在“中國涼都·六盤水”品牌打造二十週年之際
2025-08-13 09:48:16來源:天眼新聞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2025年8月12日,是“中國涼都”品牌正式誕生的第二十週年。二十年前,中國氣象學會將“中國涼都”這一稱號授予六盤水,使其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特徵命名的城市。這不僅是一塊榮譽牌匾,更是一次發展理念的深刻覺醒。

六盤水市中心城區一景。孫大方 攝

  二十年來,六盤水以“涼資源”激活“熱經濟”,以“避暑季”撬動“旅居業”,更以“老工業基地”的堅韌,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從“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生態綠都”,六盤水用二十年時間,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探索之路。它沒有簡單地拋棄過去,而是在“煤”的基礎上做加法,在“綠”的方向上謀出路,實現從“一煤獨大”到多元支撐的逐步轉身。

  這二十年,不是口號的堆砌,而是行動的累積;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奮鬥。站在重要節點回望,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蝶變,更是一個關於如何在資源枯竭風險中尋找新出路的生動樣本。

天藍水清水城河。孫大方 攝

  以“涼”謀“變”:發展的觀念覺醒

  作為“三線”建設時期崛起的“三線”城市,六盤水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作出了重要貢獻,“江南煤都”的稱號由此聲名遠揚。進入21世紀,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六盤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經濟一度迅猛增長。然而,隨著煤炭資源的持續開採,環境代價也日益顯現。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空氣污染、水質惡化等問題緊緊束縛著六盤水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資源總有採完的一天,完全依靠煤電産業發展的路子越走越窄,六盤水該何去何從?”這一思考,不僅是六盤水的困惑,更是全國眾多資源型城市的共同難題。

  轉折始於2004年,在3月25日召開的一次六盤水市委座談會上,“涼都”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這個新穎的想法,如同一束光照進了六盤水發展的迷霧中。

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秋景。孫大方 攝

  隨著六盤水市委、市政府的一聲令下,六盤水市氣象局牽頭組織多部門聯合攻關,對1971年至2000年長達30年的氣象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最終發現:六盤水夏季平均氣溫19.8℃,全年無真正意義上的“夏天”,春秋相連,氣候宜人;空氣品質優良,負氧離子濃度高,紫外線輻射適中,具備發展避暑康養産業的獨特優勢。

  為進一步論證“涼都”這一提法,課題組進一步將六盤水與全國729個氣象臺站進行對比分析——“六盤水氣候資源具有許多的唯一性”。

  隨後,一個大膽想法産生,在“涼都”前面加上“中國”。向著“中國涼都”這個目標努力,重新定位、充實材料……得出結論:六盤水兼具“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的氣候特徵。同年7月,六盤水搶先發力,通過舉辦首屆“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節”,“搶注”了涼爽商標。

中國涼都認定證書

  時隔一年,2005年8月,中國氣象學會組織12位全國頂尖專家召開論證會,聽取六盤水市氣象局課題彙報,並就關鍵技術問題進行質詢。著名氣象學家陶詩言院士提交書面評審意見。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課題從氣象、環保、醫療等多維度開展論證,方法科學、數據詳實,結論可靠,充分展現了六盤水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

  2005年8月12日,中國氣象學會正式授牌,“中國涼都”誕生。這一稱號,標誌著六盤水從“賣煤”轉向“賣氣候”的戰略轉型正式啟航。

  “著力打造‘中國涼都’城市品牌,並不是要‘涼都’替代‘煤都’,而是要利用打造‘涼都’品牌來找到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實現‘綠色GDP’的增長。”六盤水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這不僅是一次城市形象的重塑,更是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一場關乎城市未來的戰略抉擇。

盤江新光電廠。孫大方 攝

  以“煤”為基:産業的轉型突圍

  認證僅僅是起點,蛻變,始於對落後的決絕告別——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被堅決淘汰,招商引資從“引資”轉向“選資”,環保門檻高築,生態底線寸步不讓。在這片土地上,一場“刮骨療毒”式的自我革新,悄然拉開序幕。

  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秉持“立足煤、做強煤、不唯煤”理念,六盤水深耕煤電優勢,推進“富礦精開”,延伸産業鏈,挺進精細化工。2024年,原煤産量創歷史新高,火電裝機躍居全省首位,西南煤炭保供中心地位更加穩固。焦炭産能實現倍增,率先建成全省首個制氫工廠、加氫站,投運氫能公交車與運氫管束車;盤州煤焦化循環經濟、貴州能源水城煤焦化電等項目接續建設,貴州美錦華宇煤焦氫項目二期點火烘爐,焦煤循環利用成行業標杆。盤江新光電廠全部建成並網發電、貴州鍾山野馬寨熱電公司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實施“熱電聯産”,餘熱滋養周邊産業,集群效應初顯。

貴州美錦華宇“煤—焦—氫”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孫大方 攝

  新興産業“多點開花”,為城市注入新動能。六盤水以建設全國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為引領,依託鋰、錳等伴生資源,加速鋰黏土勘探與提鋰産業化,推進磷酸鐵鋰等重點項目,補齊鋰鹽材料短板,打造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産業集群。鋁及鋁加工、裝備製造等百億級綠色産業集群加速成型,推動産業向高端、智慧、綠色方向邁進。

  轉型不止于工業,更延伸至廣袤田野。六盤水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以“兩園一田”模式培育獼猴桃、刺梨、茶葉“涼都三寶”。40萬畝刺梨鬱鬱蔥蔥,加工成原汁、飲料、保健品,年綜合産值超50億元,惠及20.98萬農戶。借力“六馬”賽事與文化節慶,種植、加工、文旅融合共生,形成全産業鏈條,其經驗更被國家部委聯合推廣,成為全國産業轉型的示範樣板。

  生態的治理,讓城市重獲新生。六盤水圍繞“兩江”上游生態屏障打造,以做大綠色總量為目標,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綠色工程,擴大綠化規模、提升品質;六盤水市中心城區17台燃煤機組中13台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排放遠低於國標;三座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轉,實現垃圾“零填埋”且年發電超3億度;水城河清淤疏浚、雨污分流,黑臭水體變生態玉帶。2024年,綠色經濟佔GDP比重達47%,市中心城區全年無PM2.5污染天氣,森林覆蓋率升至62%,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6%。市民感慨:“如今的六盤水,終於又變回我們記憶裏山清水秀的模樣。”

  以“居”興城:城市的增量變革

  “中國涼都”並非可短期變現的標簽,而是一個需要長期耕耘、用心培育的城市品牌。從2004年首屆消夏文化節起步,六盤水堅持做一件事:把“涼”這個自然資源,變成可持續的産業優勢。

  二十年來,“相約涼都·歡樂消夏”從一個節日發展為貫穿5月至10月的“中國涼都避暑季”。這一轉變,不僅是時間的延長,更是內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標誌著六盤水從“一季旅遊”向“全域旅遊”“四季旅居”的戰略升級。

2025年六盤水夏季馬拉松。孫大方 攝

  2004年,六盤水首次打出“涼都”名片,開啟避暑旅遊的探索。此後,每年夏天都成為這座城市的“高光時刻”。2013年創辦的夏季國際馬拉松,如今已成為國家級賽事,每年吸引超3萬名跑者在19℃的宜人氣溫中參賽,影響力逐年擴大。國際滑翔傘邀請賽、全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等專業賽事相繼落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文物展、煤雕展、彝族火把季等突出本地特色,涼都美食匯、群眾廣場舞、“街頭運動會”等參與性強的活動讓市民和遊客都動起來。“19℃的夏天,360°的激情”“世界這麼熱,我要去涼都”因真實體驗而深入人心。

  隨著“中國涼都”品牌知名度的擴大,六盤水不再滿足於只做“夏天的城市”,主動打破季節依賴,推動旅遊從“一季紅”邁向“全年熱”。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全鏈條,深化“文旅+”融合,大力發展避暑經濟、冰雪經濟、賽事經濟等新業態,精心打造多條精品線路,串聯起全域旅遊資源,讓遊客四季有景可看、有處可玩、有地可住。

  春賞花、夏避暑、秋觀葉、冬滑雪,六盤水正用實打實的産品填補“淡季”空白。冬季依託玉舍、梅花山滑雪場打造“南國冰雪城”,2024-2025雪季接待遊客16.5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6.58億元,有效破解了貴州冬季旅遊短板。從“清涼一夏”到“四季旅居”,六盤水正一步步把氣候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生活吸引力,形成“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旅居模式。

六盤水火把季。(資料圖)

  2024年,六盤水接待過夜遊客614.4萬人次,同比增長8.88%,人均旅遊消費1030元。越來越多“候鳥式”遊客選擇在六盤水租房避暑數月,帶動民宿、餐飲、康養等服務業蓬勃發展,“康養旅居到涼都”口碑越傳越響。

  人氣的提升,倒逼城市功能升級。二十年來,六盤水持續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和地下管網改造,逐步完善城市建設的“紋理”。水城河碧波重現,穿城而過;地下管廊縱橫延伸,人防工程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一條條道路通達四方,縣縣通高速、通高鐵,拉近了城鄉距離,月照機場架起連接全國的空中走廊。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涼都大劇院、美術館、圖書館、城市規劃館、涼都體育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升了城市建設的“品位”。市中心集中供暖覆蓋681.8萬平方米,惠及10多萬居民,“夏涼冬暖”成為新的競爭優勢。

  這些年,相繼榮獲全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佳康養旅居度假城市”等榮譽,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排行榜首。

  二十年“涼”風拂面,吹綠了千山萬水,也吹活了一座城。今天的六盤水,不止有涼爽的夏天,更有火熱的發展氣象——“江南煤都”的底蘊仍在,“中國涼都”的品牌越擦越亮,“生態綠都”的畫卷徐徐鋪展,“三都”名片交相輝映,正成為城市轉型升級的強勁引擎。

  山河正青春,奮進正當時。面向未來,六盤水將持續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財氣”,持續擦亮“中國涼都”名片聚“人氣”,持續擦亮“生態綠都”名片聚“名氣”,以“三都”共建引領城市躍升,讓産業更興旺、城市更宜人、生活更美好。(文/李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