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如約而至。
站在“兩山”理念提出20週年的節點回望,貴州這片被山川滋養的土地,正以“闖”的幹勁、“創”的智慧,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刻入發展基因。從“砍樹經濟”到“看山致富”,從“資源依賴”到“綠色突圍”,多彩貴州的精彩蝶變,是美麗中國歷史巨變的生動縮影,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貴州持續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奮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守護了生態之美,謀求了趕超發展,創造了百姓福祉,生態環境品質穩居全國前列。行走貴州大地,碧水青山、空氣清新,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綠色已成為多彩貴州最鮮明的底色,綠色有機成為貴州農産品的靚麗標簽、綠水青山成為貴州旅遊的金字招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在貴州變成現實。
秉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最堅決的行動植綠護綠興綠讓綠色浸潤千山萬水——
赤水河畔,青山蒼翠,碧水逶迤。作為赤水河仁懷段的最大支流,五馬河被列為赤水河重點生態保護區。“十年前這裡酒廠污水直排,現在水質穩定在Ⅱ類,消失多年的胭脂魚、岩原鯉又回來了!”正在巡河的仁懷市五馬鎮生態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郭小勇話音剛落,幾隻白鷺掠過,水面蕩起層層漣漪。
300公里外的梵凈山密林深處,護林員張樹成穿行在樹蔭茂密的山路上。與大山相伴18個年頭,他見證了武陵山脈的生態奇跡:森林覆蓋率增至97%,“地球獨生子”黔金絲猴種群擴大到850余只,人工繁育的冷杉幼苗紮根海拔2300米絕壁,7925種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集聚於此,“動植物基因庫”聲名遠播,梵凈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修復項目經驗做法列入《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向全球推廣。
梵凈山
從曾經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到如今的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貴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重構生態治理體系:劃定1376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單元、啟動新一輪八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4.4萬名五級林長與2.2萬名五級河湖長織牢網格化管護網絡……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47%上升到2024年63.3%,中心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保持99%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兩江”上游生態屏障愈發堅實。
融合綠色化數智化大抓産業、主攻工業,用綠色賦能千行百業,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的論斷,在貴州大地正化作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走進中核息烽小寨壩農業光伏電站,漫山遍野的太陽能光伏板蔚為壯觀,藍色矩陣下,木香、續斷等中藥材茁壯生長。
作為貴陽首個農光互補、裝機規模最大的大型光伏綜合能源項目,中核息烽小寨壩農業光伏電站2023年並網發電,每年可提供近1.3億千瓦時綠色電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32萬噸。
中核息烽小寨壩農業光伏電站,農光互補“向石要綠、借光生金”。
電站負責人徐仕祥介紹,基地第一批培育成功的10萬株中藥材幼苗已推廣到中核匯能貴州公司在全省的13個光伏農業種植基地,近2萬畝“光伏藥田”畝産值超2萬元。
在貴州,類似的“點金術”比比皆是。
吉利汽車以“整車龍頭+配套集群+創新生態”模式,構建起新能源汽車全産業鏈生態圈;
貴州磷化集團斥資13.14億元,建成“1468”磷石膏無害化處理與綜合利用項目,每年可消納140萬噸磷石膏,制取65萬噸硫酸,聯産80萬噸水泥;
“黃小西吃晚飯”的旖旎風光、“村BA”和“村超”的澎湃激情、多元民族風情的交相輝映,不僅是貴州生態旅遊的金字招牌,更是“兩山”轉化在貴州大地的鮮活實踐;
…………
荔波小七孔山水成畫
提高“含綠量”,降低“含碳量”,聚力建設“六大産業基地”,煤化工、磷化工等傳統産業綠色轉型升級“老樹發新芽”,“富礦精開”“電動貴州”、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打造綠色增長新引擎。今天的貴州,成為全球集聚超大型數據中心最多的地區之一,一批綠色工業百億級項目落地建設,綠色農産品暢銷全球多國,世界級生態旅遊資源吸引全球遊客。全省經濟總量從2012年5600億元增長到2024年2.27萬億元,綠色經濟、數字經濟佔比達48.8%、45%。
大力拓寬“兩山”轉化路徑,以綠色造福千家萬戶,讓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
位於黔東南州的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群山連綿,鬱鬱蔥蔥的森林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綠色提款機”。
“山上的樹還是和以往一樣,不過現在變得值錢了,我們看它們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雷山縣方祥鄉陡寨村村民楊昌明通過贖賣自家的44.9畝林地,拿到21萬元贖買資金髮展了4畝茶園、7畝生態稻田養魚等産業。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1年至2024年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試點工作,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贖買面積8808畝,兌現資金4404萬元,林農戶均收入18萬元,人均收入4.32萬元。
畢節市大方縣羊場鎮穿岩社區碳匯林裏,林農陳玉發撫摸著自家杉樹榦上的白色編號牌:“管好這棵樹,每年就有3元錢的單株碳匯,我家450棵樹一年穩收1350元。”在貴州實施的單株碳匯項目中,胸徑5釐米的樹木經科學測算,年碳匯量約10千克,按每株3元售給低碳踐行企業。
這種創新模式將生態價值精準量化到每一棵樹。截至2024年底,貴州單株碳匯項目已惠及668個村12028戶林農,開發林木479.8萬餘株,購碳資金總額突破1610萬元。大方縣僅實施該項目每年為324戶農戶帶來33萬元收益,森林資源正加速轉化為普惠民生福祉。
站在2025年全國生態日的新起點,貴州的“兩山”轉化仍在向縱深推進:貴安新區建設“零碳數據中心”,利用山體洞穴散熱,PUE值(電能利用效率)低至1.1以下;黔西南州構建“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新能源格局,加快全産業鏈佈局,向“西南清潔能源基地”目標穩步邁進;全省統一的生態産品交易系統已上線,首批交易項目涵蓋碳匯、水權、林權,後續逐步擴大到所有生態産品,拓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萬峰林景區
從梵凈山雲海到烏江碧波,從萬峰林稻田民宿到數據中心綠色算力,貴州正用“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奮力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以“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山清水秀、綠色低碳的美麗貴州新風采必將越來越精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幹江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