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讀書子,國有棟樑才。”近日,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石洞鎮漢寨村村委會門前,笑語陣陣、人頭攢動,一場滿含期許的獎學金髮放儀式在此熱鬧舉行。19名優秀學子依次上前,從村幹部與愛心村民手中接過獎學金,眼底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臉上綻放著感恩的笑容。這是漢寨村獎學基金理事會的又一次溫暖實踐,讓“崇文重教”的家風底色在初秋的侗寨裏愈發鮮明。
漢寨村歷來浸潤著“崇文尚德、重教興家”的風氣,這份精神早已融入村落的血脈,成為代代相傳的家風基因。為讓這份傳統不褪色、更鮮活,2024年7月,村裏多次召開院壩協商會,通過徵集村民意見,最終自發成立村級獎學基金理事會,定下“村民自願捐、社會愛心助”的籌資模式。此次發放的4.1萬元獎學金,便來自理事會成立以來募集的6.4萬元善款,精準覆蓋高考、中考等各階段的優秀學子。
天柱縣石洞鎮漢寨村優秀學子獎學金髮放儀式 攝影 金可文
“知識是改變人生命運的治本之策,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漢寨村黨總支書記劉榮學的話,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設立獎學金的初衷,是想在村裏樹起‘重視教育、崇尚學習’的鮮明導向,讓孩子們都能燃起努力向上、刻苦求知的熱情。”
領取獎學金的學子 攝影 金可文
漢寨村的暖心舉動,只是天柱縣捐資獎學“多點開花”的一個生動注腳。在渡馬鎮,家風與獎學的融合更顯深厚綿長。楊柳村楊氏家祠、龍盤村陳氏家祠,每年都會如期舉辦“祭祖+獎學”活動——學子們身著傳統服飾誦讀家訓,向師長恭敬行謝禮,古老的祠堂裏,“勤學”家風在琅琅書聲與莊重禮儀中完成代際傳遞。2025年,渡馬鎮76名學子順利考入本科及以上院校,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後,既有家風學堂的賦能,更有捐資獎學活動持續激發的求學熱情,讓“讀書成才”的種子在更多家庭生根發芽。
社學街道擺溪村同樣用多年的堅守續寫著愛心助學的故事。8年來,村民們主動捐出積蓄,愛心人士、企業紛紛伸出援手,“愛心助學·情暖學子”活動累計發放獎學金13萬元,托起了許多學子的求學夢。
天柱縣石洞鎮漢寨村優秀學子簽名墻 攝影 金可文
天柱縣的捐資獎學熱潮,從來不是無源之水。它深深紮根于當地深厚的家風文化土壤——全縣眾多保存完好的宗祠裏,“重教興學”的家規家訓刻在碑上、記在心裏,代代相傳。近年來,天柱縣更深化“家祠+”機制,依託渡馬鎮家風學堂、三門塘家風文化研學基地等陣地,通過祭祖獎學、“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讓“重視教育、涵養家風”從單個家族的傳統,變成了全村人的共同共識。
如今,從石洞漢寨的村委會小院,到渡馬鎮的古樸宗祠,再到社學街道的村寨角落,捐資獎學已成為天柱人踐行家風、反哺家鄉的重要方式。它不僅為學子們鋪就了更順暢的求學路,更讓一個個家庭的“興教之力”匯聚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能量,讓“崇文重教”的種子在天柱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希望之果。(文 楊湘)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