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在遊覽過程中如果對某個景點、店舖或文化項目感興趣,可以通過手機微信搜索‘AI遊西江’小程式,上面有非常翔實的介紹,還支持與AI智慧對話,實時獲取您所需要的信息。”8月27日,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內,帶團導遊李乾聰在完成基礎講解後,向遊客熱情推薦了一款智慧導覽工具。
“AI遊西江”小程式介面
作為一名擁有13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導遊,李乾聰幾乎數不清自己來過西江千戶苗寨多少次,所有講解詞早已爛熟於心。但他坦言,自今年3月馬蜂窩旅遊網與西江千戶苗寨聯合推出“AI遊西江”小程式後,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旅遊行業正在邁入一個全新的AI時代。“我就算懂得再多,也只有一張嘴,得一個字一個字講。這個AI小程式不一樣,所有重要信息都整理得清清楚楚,遊客各取所需,體驗好多了。”
傍晚的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木質吊腳樓建築群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多年來已成為貴州文化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遊客在西江千戶苗寨遊覽
“西江是貴州苗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窗口,也是海內外遊客了解苗族風情的首選地。”馬蜂窩目的地研究院院長孫雲蕾表示,馬蜂窩選擇西江作為合作試點,不僅看中其文化代表性,還因其業態豐富、消費場景多元,包括民族旅拍、特色餐飲、非遺手作體驗等。“作為貴州頭部景區,西江每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為AI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真實場景和數據支撐。”
“AI遊西江”小程式自今年3月正式上線以來,在半年時間內迅速獲得遊客認可。截至8月底,已有超過14.5萬名遊客通過該平臺完成入園操作及相關遊覽服務,用戶接受度遠超預期。
來自廣東的遊客湯先生通過“AI遊西江”小程式中的“苗寨必遊榜”找到了隱藏在寨子深處的“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館”。“看它排在榜單第一位,我就順著導航找過來了。地方確實有點偏,要不是有實時定位和路線指引,很容易錯過。”
“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館”員工將遊客的作品進行脫蠟晾曬
該博物館主理人李文芳是雷山縣非遺苗繡、蠟染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她生於西江、長于西江,深受苗族文化浸潤,通過多年走訪收集,創辦了這所私人博物館與非遺體驗工坊。李文芳的博物館在獲得多次遊客打卡推薦後,開始在平臺排行榜上持續“霸榜”。
“我們店不在主街上,以往更多是靠熟悉的導遊帶團隊來。自從今年上線‘AI遊西江’後,自己找過來的散客也越來越多了。”李文芳告訴記者,現在客人體驗完蠟染,她會順勢引導大家參觀博物館。“等他們看完展,蠟染作品也剛好脫蠟晾幹,可以直接帶走,流程特別順暢。”
李文芳的私人博物館一角
“AI遊西江”平臺推出的“苗寨主理人”計劃,重點遴選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工匠人以及優質商戶,推出蠟染、苗繡、銀飾鍛造、酸湯製作等一系列深度體驗項目,讓遊客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旁觀者”,而是可體驗的“文化融入者”。
“孩子非常喜歡,不僅動手做了蠟染,也了解了苗族文化背後的故事。”湯先生對一個多小時的深度文化體驗非常滿意,“我準備再看看小程式裏還有什麼寶藏打卡點。”
“AI遊西江”不僅打破了傳統遊覽路線的限制,激活遊客對苗寨全面探索的興趣,還通過AI播客的技術,讓AI協助生成了更多關於西江千戶苗寨的講解內容,支持中文、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在內的五種語言導覽內容,極大便利了境外參觀遊客。
觀光車乘車點的遊客有序排隊候車
此外,該小程式還集成了行前攻略查詢、門票預約購買、語音導覽播放、實時客流監控等多項功能,顯著提升了景區運營管理效率。
“其中最受歡迎的是‘AI驗票’功能。”西江千戶苗寨電商部工作人員周建華介紹,“遊客只需提前上傳證件照片,系統即可通過AI自動核驗身份,實現‘秒刷入園’,極大緩解了節假日排隊壓力。”通過構建“分級審核+異常行為識別”雙機制證件核驗系統,平臺目前已覆蓋教師、學生、老年人等五類高頻優惠人群,將人工抽檢比例降至15%,整體核驗效率提升3倍。
雷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雪介紹,目前“AI遊西江”正朝著雷山全域旅遊方向拓展,接入了雷山縣朗德、烏東、白岩等多個村寨的旅遊信息。“在小程式的右上角可以看到西江景區實時人流量熱度提示。如果人多,遊客可通過平臺直接導航至周邊村寨,在優化體驗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旅遊協同發展。”
在8月底于貴陽舉辦的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上,馬蜂窩攜自主研發的“AI旅行全鏈解決方案”亮相數智服務館,“AI遊西江”作為文旅行業數字化升級的典型案例受到廣泛關注。
觀眾在馬蜂窩展臺體驗AI旅行産品
“‘AI遊西江’是貴州省內首個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旅遊服務平臺,標誌著傳統民族文化景區在數字化轉型中邁出關鍵一步。”孫雲蕾透露,新上線的AI投訴系統也已投入運營,可實現客訴高效處理與線下問題快速響應。“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優化票務系統、接駁車調度、停車管理等基礎運營環節,全面提升遊客體驗。”
馬蜂窩工作人員向觀眾介紹AI旅行産品
更重要的是,“AI遊西江”不僅為文化傳播拓寬了渠道,也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全新範式。通過數字化手段系統記錄、展示和解讀苗族非遺資源,該平臺在確保文化傳播準確性與可持續性的同時,也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效對接,為少數民族文化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活態傳承開闢出新路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錢仕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