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大型實景情景劇《隆裏六百年》在黔東南州錦屏縣隆裏古城首次試演。該劇以隆裏古城600年屯堡變遷為藍本,“千戶大人”莊重巡城,“豆腐西施”熱鬧叫賣,年輕繡娘捻線飛針,全是當地村民對家鄉歷史的理解。
這部沒有專業演員參與的實景劇,以其原生態的鄉音鄉情,讓觀眾從“看客”轉變為“親歷者”,而村民們則成為家鄉文化的“代言人”,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古城的歷史故事。與此類似的轉變正在貴州各地悄然發生。
在距離榕江縣城30余分鐘車程的大利侗寨,村民楊秀梅對於鄉村的變化感觸尤為深刻。“變化是在這十年間悄然發生的,‘村超’大火,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大利侗寨,他們不再滿足於拍照,而是好奇追問村寨的歷史文化,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遊客的關注激發了村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如今,楊秀梅已成為寨中一名地接導遊,主動為遊客講述村寨的故事。
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大利侗寨。吳德昌 攝
同樣具有代表性的“村字號”IP——桐梓“村晚”,也成為當地一張文化新名片。沒有明星大腕,沒有專業團隊,村民們自編自導自演,將農村生活搬上舞臺。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演出通過網絡直播,吸引了數百萬觀眾線上圍觀。
“我特別喜歡唱歌,‘村晚’讓我們老百姓有了展示自己才藝的舞臺。”上過2次“村晚”舞臺的楊浪浪,話語裏滿是激動。説的都是身邊事,唱的都是心裏話,這些接地氣的舞臺既成為村民展示的場所,也成為當地民俗文化傳播的窗口。
桐梓村晚火熱登場。羅星漢 攝
“村BA”“村超”“村T”“村晚”等由群眾自主創造的“村字號”IP正在貴州鄉村不斷涌現,彰顯著鄉村群眾從文化旁觀者到文化創造者和主導者的身份轉變。
為支持這一轉變,貴州各地興辦“農民藝校”及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活動,將其作為培育文化土壤的重要載體。去年,黔西南州文化館在興義市萬峰林邊的樂立村掛牌“農民藝校”,通過培訓教授村民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舞蹈、歌曲、繪畫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八音坐唱等技藝。
八音坐唱表演現場。李燕林 攝
“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黔西南州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曉莉介紹,現在的樂立村經常組織聯誼活動,邀請遊客一起跳舞、唱歌,共同學習民族樂器,提升參與感和體驗感。截至目前,“農民藝校”已開展培訓120余場,培訓村民超2500人次,組建起15支文藝隊伍。
這類基層文化培育項目正在全省範圍內産生廣泛影響。據統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館、各市(州)文化館承辦的2025年全省文化館服務宣傳周,共舉辦線上線下活動近400場,服務群眾近80萬人次,構建起全民參與的文化服務網絡,激活了公共文化的“毛細血管”,為農民成為文化主角提供了堅實支撐。
彝族火把節演出。李華 攝
長期關注文化旅遊産業的學者焦海艷在其論文中提出,“鄉村文化具有主體性,村民是鄉村文化創造和傳承的主體,想要實現鄉村文化的保護,必須保證村民在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文化主體的回歸,不僅體現在傳承方式的創新上,更表現在文化自信的重建中。在畢節百里杜鵑管理區,彝族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恢復傳統火把節的完整儀式流程;在黔東南州,苗繡手工藝人成立合作社,共同研究傳統紋樣的現代應用;在侗寨,侗族大歌傳承人持續嘗試將古老歌謠與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
鼓樓裏的歌聲再次響起,舞臺上的燈光照亮笑臉。這一次,鄉村群眾為自己而唱,為自己而演。(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趙珊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