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天門特大橋。
9月2日下午,火辣辣的陽光灑在水城大地上。在水城區花戛鄉和野鐘鄉之間的北盤江大峽谷560米高空,天門特大橋貓道和鋼桁樑上,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忙碌著。往下看,北盤江如一條細流,在野鍾大峽谷之間蜿蜒流淌;抬頭望,天空一片湛藍,朵朵白雲緩緩飄蕩。一座總長1553米的“天空之橋”在這藍天白雲間不斷“生長”,一天天向合龍靠攏。
安盤高速天門特大橋為鋼桁梁懸索橋,全長1553米,主跨達820米,橋面至江面高差達560米,建成後為世界第三高橋,也是雙向六車道鋼桁梁懸索橋世界第一高橋。天門特大橋自2023年3月開始施工以來,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安盤高速6標段項目部克服各種施工困難,項目穩步推進,至9月11日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6.2%,預計于9月底實現大橋合龍。
在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安盤高速6標段項目部現場生産副經理梁劍鑫和工程部副部長段永盛的引領下,我們乘坐施工電梯,登上135米高的盤州岸主塔頂端,天門特大橋施工現場盡收眼底。吊裝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將巨大的鋼桁梁吊運到指定位置;俯視江面,600多米的高度令人目眩,恐高感一陣陣襲來,小腿肚也微微打顫。
梁劍鑫告訴我們:“峽谷內天氣變幻莫測,今天天氣好,沒什麼風,要是天氣變化時,這峽谷裏的風能達到10級。”這麼高的地方還經常伴有大風,能站穩走穩都不容易,更別談施工了。所以,天門特大橋的高空施工,對施工隊伍也是一個嚴峻考驗。
據項目部介紹,天門特大橋橫跨北盤江野鍾大峽谷,是安盤高速公路的標誌性和控制性工程之一。其中安順岸主塔高度為192米,盤州岸主塔高度為135米,兩岸均為重力式錨碇。大橋主跨達820米,鋼桁梁立面位於雙向0.7%的人字縱坡上,全橋共61個節段吊裝單元,包括主桁梁鋼桁架和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兩部分,板桁結合,節段最大吊裝重量330噸。其建設難度列世界前列,技術含量達國際先進水準。
“人員就位,吊裝開始!”現場總指揮楊長斌一聲令下,重達260噸的鋼桁梁節段在4台捲揚機的協同下緩緩提升、前行,並在高空完成一次90度的“優雅轉身”。
中鐵廣州工程局有限公司安盤高速6標段項目部副總工程師張紀林緊盯智慧監測屏,各項數據實時跳動。“我們的纜索吊集成了北斗定位和物聯網技術,吊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以內。”對吊裝的結果,張紀林胸有成竹。20分鐘後,鋼桁梁精準就位。
採訪中,我們了解到,針對天門特大橋施工存在的困難,建設過程中,項目部採取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使用的智慧纜索吊裝系統成功破解山區大噸位鋼桁梁吊裝難題。全橋61個鋼桁梁節段、75萬套高強螺栓、1.8萬噸鋼結構,全部借由這套系統實現“雲端穿行”。
從大橋主塔下來,我們走進鋼桁梁拼裝場,電焊工趙宇琦正專注進行橋面板焊接。在前些日子的專項技能考核中,他拿了第一。“每個焊點都關係大橋安全,一點也馬虎不得。”趙宇琦手中的焊槍穩穩移動,濺起簇簇焊花。
精益求精貫穿每個環節。從重力錨開挖、主塔澆築,到纜索系統安裝、橋面係施工,保證品質始終是底線。目前,天門特大橋下部結構及纜索系統已全部完工,鋼桁梁吊裝進度達90.2%,大橋合龍在即。
在天門特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技術創新與突破貫穿始終。為解決建設中的各類技術難題,項目部組建了技術攻關團隊,深入施工一線,採用GPS靜態測量技術、機器人自動定位設備等先進技術手段,有效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同時,技術團隊還積極開展科研活動,深入研究山區懸索橋的建造關鍵技術和耐久性能提升等重要課題,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據梁劍鑫介紹,僅在混凝土施工方面,項目就面臨著諸多挑戰。由於大橋位於峽谷地帶,氣溫變化大、濕度高,對混凝土的品質要求極高。為此,項目部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品質,優化配合比設計,確保混凝土輸送的品質與效率,針對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控制問題,採用冷卻管編號、添加冰塊及實時監控等手段進行管理,有效保證混凝土的品質和安全。
峽谷內天氣變化大。今年6月18日,一場暴雨導致施工便道多處塌方,鋼桁梁運輸中斷。
“不能等!”物資部長劉江彪迅速組織搶險隊連夜施工。挖掘機、裝載機轟鳴不斷,工人們冒雨奮戰10余小時,終於在黎明前恢復這條“運輸生命線”。
類似情況在大橋施工中屢見不鮮。項目部通過科學組織、靈活調度,穩步推進工程進度。在項目部全體員工和工人們的拼搏努力下,目前,安盤高速6標段項目整體施工已完成86.1%,其中天門特大橋已完成86.2%,其他橋梁、路基、T梁架設等也在有序推進。
“以前去對岸開車得走3個多小時,大橋通車後,只要15分鐘!”説這句話時,正在盤州岸橋頭幹活的工人郭欽青滿臉自豪。
夕陽西下,工人們陸續返回駐地。大家説説笑笑,歡聲笑語驅散了一天的勞累。
工程部副部長段永盛已經半年沒有回家。“這是我參與建設的第3座特大橋,大橋合龍那天,我要讓家人視頻看橋。”他翻出手機裏家人的照片,開心地説。
群山簇擁,彩雲飄飛。在這北盤江野鍾大峽谷上,建設者正以智慧與汗水,將天塹變為通途,用一座橋,改變一片土地的命運。(杜再松 全媒體記者 彭紹良 曾傑 陳棟樑 彭忠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