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貴州教育報》5版
在貴州民族大學,2025級的新生們正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充滿活力的方式,成為校園文化的新一代“主理人”。他們不再是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融合的推動者和創新的實踐者。從田野到舞臺,從上山採藥到國際交流,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民大因他們而更顯“多彩”,未來也因他們而更值得期待。
Hey,新生代!
2025級的“民大er”已載入100%!
他們帶著行李,更帶著滿格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正式登陸貴州民族大學。開學已經一個月,我們找到了幾位超有態度的“校園主理人”,作為大一新生,他們不僅僅滿足於“打卡”校園,更想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裡的“多彩”。來,一起聽聽他們的“開局”故事!

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新生吳若語(右)講述自己參觀學校歷史博物館的感受。
【文化探索主理人:吳若語&周娜】
吳若語的“民族學盲盒”開箱日記
初印象暴擊:開學第一天,我在去教學樓的路上,發現了學校的歷史博物館,裏面陳列著好多少數民族的特色服飾——銀項圈、蠟染、刺繡……還有詳細的民族文化介紹。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我的大學,分明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盲盒”基地,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能打動你!
舌尖上的研學:“食堂其實是我的第二課堂。布依族糯米飯、苗族酸湯魚……在學校能吃到家鄉味,還能嘗試其他民族的美食,好奇妙! 幹飯,也是快樂的民族文化研學哦!”
專業選擇,是DNA動了:“我是布依族妹子,選民族學專業,算是‘DNA’動了——我想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我想知道這些文化背後的歷史,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能傳承這麼久。”
“到民大後,我和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學一起聊各自民族的習俗——苗族的苗年、侗族的攔門酒……超酷! 我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文化聚在一起,才構成了貴州最動人的民族文化多彩畫卷。”
我的“主理人”計劃:“我不想只當個文化‘保管員’。我有我的‘文化探索計劃’:和老師一起,下鄉‘尋寶’,做田野調查。看看侗族大歌、苗族刺繡這些‘老傳統’,怎麼變成鄉村振興的‘新IP’。我的目標是:讓古老文化能在新時代活起來,能成為朋友圈爆款!”

音樂舞蹈學院新生周娜回憶第一次學習苗族舞蹈的感受。
周娜的“舞蹈編輯實驗室”
校園打卡實錄:開學一個月,最難忘的打卡有三次。
首先是學校裏的侗族風雨橋,有時候覺得,這座橋就是我的“靈感充電站”。
然後是學校的“民族特色學科”——民族藝術設計、語言傳承、歷史研究……這些課都特別注重實踐,讓我覺得,民族文化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能觸摸到的生活。
還有就是打卡“多元豐富的民族氛圍。”以前在電視上看民族歌舞,現在能近距離感受,才發現每一個動作、每一段旋律裏都藏著民族的歷史和情感,
課堂“哇塞”時刻:“第一次學苗族舞蹈時,色彩斑斕的服飾、節奏鮮明的鼓點,讓我仿佛置身於神秘的世界。那種感覺特別新奇,也讓我更渴望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我想把這些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表演裏,讓舞蹈成為展示‘多彩貴州’的一張亮麗名片。”
我的“主理人”計劃:“我要當個傳遞民族文化的‘舞者’——舞者的一個姿態、一個旋轉,都能傳遞出民族的故事。我想把舞蹈表演和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做一些新的嘗試——苗族銀飾在跳舞時會發出響聲,能不能把這種‘聲音’融入舞蹈的節奏裏?侗族的百褶裙轉動時特別好看,能不能設計一些能突出裙子美感的動作? 或許,我可以是一個舞蹈編輯,我的作品,就是‘動態的多彩貴州’!”

民族醫藥學院新生石尚闊(左)、張婉華講述他們與民族醫藥的故事。
【資源開發主理人:張婉華&石尚闊】
張婉華:從廣東來的“藥材星探”
入鄉隨俗第一課:“我的水族室友是我的‘民族文化搭子’! 她們教我水族話,講‘端節’多熱鬧,這些細節瞬間讓我對貴州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在文學社裏,有漢族、布依族、水族的同學,大家一起聊貴州的民間故事、民族習俗,超有趣,超溫暖。”
選擇民大,選擇“頂配”實驗室:“我學的是中藥資源與開發!貴州的大山,就是天然藥材庫,就是‘頂配’實驗室。聽學長們説,大二就能‘上山採藥’,這可是別的地方很難有的‘待遇’! 這專業課,值!”
我的“主理人”計劃:“做兩地醫藥文化的‘超級聯繫人’! 廣東人注重藥材養生,喜歡煲湯,如果碰上貴州的民族草藥秘方,能碰撞出什麼新火花? 我想用我學的知識,把兩地的醫藥文化結合起來,開發出讓受人追捧的養生新品。”
石尚闊:做本土藥材“挖寶人”
學長“種草”記:“高中時,學長就向我‘安利’民大,説民大的中藥專業的優勢,讓我特別嚮往。現在進入民大,希望能學好專業知識,為家鄉的醫藥産業做貢獻。”
網絡“尋寶”記:“通過搜索引擎和專業論壇,我發現民族醫藥裏有很多有趣的知識點,比如一些少數民族的草藥療法,這些都讓我更期待未來的專業學習,希望能早日把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
我的“主理人”計劃:“我是貴州本地人,我的家鄉有一
些少數民族常用藥材,但它們沒有被更多的人知道。這些藏在深山不為外人知的草藥,是我的‘挖寶’對象,我想通過專業學習,研究這些藥材的功效,把它們開發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産品。”

國際教育學院新生范氏垂蓉(左)講述她選擇從越南來到中國學習中文的故事。
【國際交流主理人:范氏垂蓉】
越南學子的“中文通關”
初來乍到第一感:“第一次來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一切都讓我充滿探索欲。在民大,少數民族著各式各樣服飾的圖案、色彩都好精緻,每一件都像藝術品,我真的特別想嘗試穿一次,感受這份獨特的美感。”
被“中文”一秒圈粉:“我在越南學會計,和中文零交集。有一次聽到中國朋友説中文,那個語調,直接‘洗腦’!它的聲調、韻律像有魔力一樣。回家我就瘋狂搜中國音樂、電影,果斷‘入坑’,必須來中國!深入學習中文,了解這裡的文化。”
文化“同步率”超高:“中越文化其實有好多‘共鳴點’!我發現中越都過春節、中秋,連月餅都長得好像!這種默契,讓我在異國他鄉秒速‘適應’,特別親切。”
我的“主理人”計劃:“畢業後,我要回越南當一名中文老師,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了解到的中國文化精髓,生動地講給我的學生們聽。如果有機會,我還想鼓勵他們來中國深造,就像我一樣,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收穫成長。讓更多越南人通過中文認識中國,也讓更多中國人了解越南。”(文/楊辰喻文 戎一鳴 王豐雪 指導老師 楊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