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陽市第十八中學校園足球賽上,雙方球員奮力拼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諶貴璇 攝
“校超”揭幕戰,貴州大學國際折耳根隊與貴州警察學院飛鷹足球隊比賽。 (貴州大學供圖)
十月貴陽,秋意正濃。10月17日上午9時,隨著主裁判一聲清脆的哨響,貴州大學國際折耳根隊與貴州警察學院飛鷹足球隊在貴州大學西校區足球場上展開激烈對決——2025-2026賽季“省長杯”貴州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超級聯賽正式啟幕。
同一時刻,全省9個市(州)同步啟動“市(州)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形成“1+9”省級主會場與9個市(州)分會場全域聯動的賽事格局。從黔中腹地到黔北高原,從苗鄉侗寨到烏蒙群山,足球熱潮席捲全省,青少年的運動夢想在綠茵場上蓬勃生長。
“校超”的誕生,是貴州對校園足球競賽體系的一次深刻變革。由省教育廳、省體育局聯合推動,賽事創新構建“班超—校超”雙層架構,既注重普及推廣,又聚焦精英培養——班超聯賽紮根校園,讓足球運動融入日常班級生活;校超聯賽則打通縣、市、省三級晉陞通道,特別設立高中、大學男子超冠聯賽,為優秀球員鋪設系統化成長階梯。年度比賽超400場,參賽學生逾4000人。
根基深厚,方能枝繁葉茂。近年來,貴州持續深耕校園足球沃土,已建成1368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為確保特色學校名副其實,貴州建立起“學校自查、市縣普查、省級抽查”三級評估機制,對不達標學校實行摘牌退出,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格局。榕江一中的足球特色辦學經驗更獲得教育部肯定,在全國交流推廣。
“發展校園足球是建設‘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基礎工程。”貴州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宋廣強表示,全省所有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嚴格開足開齊足球課程,並將足球納入中小學課後服務內容,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接觸足球、愛上足球。
師資力量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關鍵支撐。2024年,全省組織30期校園足球初、中級教練員培訓班,1122名中小學體育教師參訓;足球師資培訓納入“國培計劃”,每年培訓不少於500人。此外,138名大學生足球志願者奔赴27個縣(市、區)中小學,開展1至3年支教服務,為基層注入新鮮活力。
在距離貴陽400公里的銅仁市沿河自治縣第六小學,足球已成為校園最美的風景。自2018年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以來,學校構建起“兩條線、階梯式”培養體系:通過班級聯賽發掘苗子,實施基礎班、混合組到甲乙組、守門員組的分層訓練,實現人才階梯式成長。今年銅仁市校園足球賽中,該校勇奪男子甲組冠軍,男子乙組和女子乙組均獲第四名。
賽事體系日益完善,為青少年提供廣闊舞臺。今年7月,“遵義杯”足球賽吸引來自13個省、直轄市的122支隊伍、2000余名運動員參賽,上演500余場精彩對決。作為貴州規模最大的全國性青少年足球賽事,其採用“職業俱樂部梯隊+校園足球隊+青訓機構”多元參賽模式,推動鄉村孩子與城市孩子同場競技、校園球隊與職業梯隊交流切磋。
遵義市已有176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2所足球特色幼兒園和1所示範園,打造市級校園足球基地校47所,構建起貫穿青少年成長全過程的足球教育體系。持之以恒的足球人才培養,讓遵義涌現出4名國際級、26名國家級運動健將,58人入選各級國家隊。
貴州還創新建立校園足球專家團隊與基層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協調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等高校與遵義市習水縣、黔南州荔波縣等地建立校園足球對口幫扶,助力基層學校提升足球教學、訓練和比賽水準。
在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楊未看來,“校超”不僅是競賽平臺,更是一堂“塑造人格、錘鍊意志、培育精神”的精品課程。“它將為大中小學生搭建展示才華、銜接成才的優質平臺,引導青少年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為體育強國建設夯實根基。”
“校超”開幕式上,“村超”金牌解説員楊兵望著賽場上奔跑的少年感慨萬千:“在貴州足球的發展圖景中,‘校超’與‘村超’已形成共生共贏的格局,完成了從‘普及’到‘提升’的閉環。”他相信,“校超”與“村超”的出圈出彩,將進一步擦亮貴州足球的“金字招牌”。
如今,足球運動的種子已在貴州校園深深紮根。隨著“校超”持續推進,各類足球賽事不斷豐富,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校園足球賽事體系正加速成型。越來越多青少年將在綠茵場上追逐夢想,而貴州也正以“校超”為契機,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貴州方案”。
這片綠茵場上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片土地上的足球夢想,正迎風綻放。(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諶貴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