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向壩民歌已發掘整理六千多首
2020-06-09 08:34:3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6月2日,從十堰市竹溪縣向壩鄉考察回來,民俗學者吳志堅興奮地發了一條朋友圈:“竹溪向壩鄉20年發掘整理民歌6000多首!”此時,竹溪縣文化館原館長張明庚的案頭,這6000多首民歌的發掘整理報告和14萬字的歌詞堆起來,幾乎完全遮擋住張明庚埋頭整理的身影。

  作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持續20年的發掘整理工作讓向壩民歌面目更為清晰。張明庚介紹,“自2000年以來,我們挖掘、整理出勞動歌對唱、情歌對唱、山歌對唱、趕五句子歌、穿號子、薅草鑼鼓、陽歌、哀歌、酒歌、長篇敘事歌等10多個門類,6000多首,涉及161個曲牌。”

  6000多首民歌的發現,更為清晰地展現出向壩民歌作為山鄉生活“百科全書”的存在。以思想內涵來區分,向壩民歌主格調有艷、賢、諧、怨、哀五種,用以表達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鮮明個性。向壩民歌之辣,首推“艷歌”,向壩男人的“讚妹”歌和向壩女人的“想郎”歌,諸如《探郎歌》《探妹歌》《十愛姐》《十愛幺妹》《五更情歌》等,是“下裏巴人”情感的宣泄。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過日子有多不勝數的小調。向壩民歌不僅自娛自樂,而且還是做人處世、談情説愛、耕種收穫的啟蒙教材。

  吳志堅説,民歌的生存依賴人與環境共同作用。地處深山之中的向壩地理環境與地緣關係,是民歌生存不可忽視的背景。“較長時間的不便利,向壩民歌的原生態得以保存。”

  武漢音樂學院作曲係副教授吳霜分析説,向壩靠近秦地(陜西)、巴蜀(重慶、四川)、中原(河南),民歌旋律風格發生混融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從當地方言中略帶秦音、河南方言的現象中也可感知,很容易在向壩民歌找到河南民間音樂,又或是陜西秦腔的特徵。

  面對農耕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現代娛樂衝擊,向壩民歌依然頑強生長。據介紹,目前全鄉9個村、31個組,每個村的自然垸落都有會唱民歌的民歌手。向壩鄉現有省市縣三級民歌代表性傳承人14人(省級1人、市級3人、縣級10人),鄉級骨幹民歌傳承人有166人。在全鄉成年人中,過半以上的人會哼唱民歌。張明庚介紹,家族傳承是向壩民歌自然發展的重要特色,被稱為新一代“民歌王”的王學龍,就是在爺爺和父母的傳承下唱起了民歌,他在鄉政府工作的兒子也是張嘴能唱的好手。在向壩1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廣場上,幾乎每晚不僅有廣場舞,還有民歌臺。吳霜認為,民歌的表演與傳唱,在這一地區會形成倡導和諧與真善美的“場域”。向壩人愛唱、會唱、肯唱當地民歌,並蔚然成風時,民歌所具有的審美功能、教化功能、娛樂功能,就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湖北日報記者王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