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薄刀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兵 通訊員 李鳳 攝)
羅田薄刀峰,新開了一座國有林場歷史文化展覽館,被稱為全省首座實景呈現國有林場發展變遷的展館。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探訪。
手搖電話機年代的奉獻
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有四大林場:薄刀峰、天堂寨、青苔關、觀音山,前兩者近年來已開發建成4A級旅遊景區。
車沿山路往上,到達薄刀峰主景區後轉而向下,再行10多分鐘直抵一個山谷。這裡是一處景點,叫圓夢谷。景點大門對面,有一個10多畝的院落。“展覽館就在裏面。”薄刀峰國有林場場長陳初明説。
據介紹,這裡原是林場洪家溝工區,主要是林場職工和知青的宿舍,以及部分收撿屋、豬舍等,後一直廢棄。2019年,薄刀峰林場迎來建場60週年,陳初明提出創意:利用這裡基本保存完好又頗具年代感的石磚大瓦房,建歷史展覽館。
不過,他可不想僅僅建一個普通的單位史館,而是有更大雄心。1994年從黃岡林校畢業分配到薄刀峰林場,一幹26年,陳初明對國有林場的發展充滿情懷。“現在很多人不了解這段歷史,我想通過實景實跡實物把它留住。”
展覽館按此思路建設。走進大門,兩邊草坪上陳列著薄刀峰林場創業時使用過的水力發電機、柴油碾米機、碾槽等,室內展館則可以看到手搖電話機、老式印表機、生産工具等,還有林場人使用過的生活老物件、留下的老照片。據統計,展館共收藏實物展品3200多件、照片1000多幅、圖書800多冊,置身其中,一股濃濃的年代感撲面而來。
“我國農業農村領域有一個獨特板塊,就是俗稱的國有‘四大場’:農場、林場、牧場、漁場。”陳初明介紹,它們大都組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生産型事業單位,屬於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業先行區”,進入市場經濟後,“四大場”大都經歷了改革轉型的艱難時刻。
1959年12月,40多個平均年齡不滿20歲的小夥子鑽進大山,開始建設薄刀峰林場,面積2.97萬畝。“從留下的照片看,那時薄刀峰有大片荒山,林場的任務是種樹,如今的滿山蒼翠是前輩們奮鬥得來。”陳初明在展館裏邊看邊感慨。
展館解説詞介紹,目前全國國有林場總數達4855個,分佈在31個省(區、市)的1600多個縣(市、旗、區),職工總數66萬人。湖北省國有林場總數有263個,“每一個林場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奮鬥史。”
自籌資金建鄂東第一條索道
國有林場大多建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創業條件異常艱苦。薄刀峰林場初創時,沒公路、沒通電、沒住房,創業者住茅棚、睡通鋪、吃野菜、喝泉水,還要承擔大量重體力活。很快,剛進山的200多人走得只剩40多人。
“正是這批‘林一代’頑強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推動林場一路成長。”薄刀峰林場辦公室原主任張新良介紹,上世紀60年代開始,林場職工精心培育出適合本地土壤氣候條件的垂枝杉品種,開啟高品質綠化進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薄刀峰先後獲得“湖北省單位面積杉木蓄積量最大的林場”“全國十佳林場”等稱號,到2008年底禁伐前,林場累計向國家和社會提供優質木材42.5萬立方米。
薄刀峰的輝煌持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林場職工超過300人,有水電站、加工廠、派出所、衛生所、賓館、子弟小學等眾多二級單位,是周圍群眾羨慕的對象。
進入新世紀,隨著木材市場變化和國家禁伐政策推行,薄刀峰林場的日子逐漸艱難。但林場人沒有放棄,他們自籌資金200多萬元建設臥龍崗、圓夢谷兩條旅遊線,建起鄂東第一條索道,“薄刀峰”旅遊品牌開始叫響。
2010年底,羅田縣引入武漢豐太集團整體開發薄刀峰旅遊,林場實現經營轉型,從此專注于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工作。2018年底,薄刀峰完成國有林場改革,解決諸多歷史遺留問題,林場被確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在崗人員降至30余人,職責更加明確。
“如今條件改善,林場人頑強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仍需傳承下去。”陳初明介紹,林場改革後人手少,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防火季節,職工們都住在山上。
打造林業工人創業實景劇
羅田林業文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該縣建成全省唯一一家古樹名木展館。2020年,改變以往只有搶救式保護的做法,首次對十幾棵古樹名木實施文化開髮式保護。林業人員根據古樹名木自身特點、人文傳説、所處環境等,在其周邊精心設計建設文化石、圍欄步道、文化墻、小遊園等,讓古樹名木“鮮活”起來,成為美麗鄉村的生動景點。
薄刀峰國有林場歷史文化展覽館,也是這種文化弘揚的産物。在展覽的5個部分中,創業薄刀峰和知青薄刀峰直接展示林場發展,古老薄刀峰、紅色薄刀峰、綠色薄刀峰都是推介地方文化和自然資源。在林場申報的建設方案中,展覽館被確定為一個文旅結合的創意項目,通過打造獨特的文化景觀,最終使其成為薄刀峰景區的一處全新景點。
根據方案,目前展覽館僅完成一期建設,後續將繼續豐富展覽內容,提高展示效果,另外打造一部體現林業工人創業的實景劇。陳初明介紹,一期建設資金通過林場自籌、社會捐贈、項目扶持等方式解決,後續項目投資較大,希望能吸引第三方商業機構參與進來。
他表示,展覽館建成後將委託旅遊公司或其他第三方管理,通過門票、旅遊商品、實景劇等消費項目實現商業化運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兵 通訊員 熊慶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