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空之城觀景平臺,可俯瞰仙島湖美景。
陽新縣大力推廣油菜綠色高産高效技術,帶動貧困戶增收。
2020年,非同尋常之年,抗疫、抗洪疊加,脫貧攻堅收官。
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幕阜山北麓的陽新縣,迎難而上,化危為機,打贏了一場場硬仗。
這個曾經的國家貧困縣,在脫貧摘帽後,縣域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全面提升,正向“全省十強”“全國百強”邁進,爭創全省縣域經濟重要增長極。
百餘支工作隊決戰脫貧 農業大縣邁向農業強縣
2019年4月,湖北省政府發文宣佈:陽新退出貧困縣。7月,陽新通過國家貧困縣退出抽檢,一舉摘掉戴了30年的“貧困縣”帽子!
脫貧摘帽後,陽新按“四不摘”要求,探索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保持扶貧隊伍穩定,實施脫貧鞏固提升工程,93戶353名存量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20年以來,全縣上下深入開展送崗位、送訂單、送政策、穩項目活動,把疫情、汛情影響降到最低,防範因疫、因災致貧返貧。目前,共有5支省直部門工作隊、85支黃石市級工作隊、21支黃石城區工作隊仍然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脫貧攻堅,産業扶貧是主戰場。
眼下,正值吳茱萸(一種中藥材,俗稱臘米)采收時節。在陽新楓林鎮,吳茱萸種植面積突破4萬畝,其中1萬畝迎來豐産,預計總産量100多噸,全鎮初步實現“村村有基地、戶戶種臘米”的産業框架。
《本草綱目》記載:“橫立山脈,盛産吳萸”,400多年前,當地就有採摘吳茱萸的傳統。楓林鎮位於橫立山北側、幕阜山東南,是湖北省吳茱萸種植主要片區。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吳茱萸市場行情起起落落,最輝煌時,因它産生了全鎮首個萬元戶;最低落時,農戶紛紛把吳茱萸樹砍了當柴燒。
2010年後,吳茱萸市場逐漸趨於規範,穩中有升。2014年,時任上海山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訓志返鄉,當選坳上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坳上村認準吳茱萸種植産業巨大潛力,因戶施策,不斷整合荒山資源,動員群眾積極參加合作社,鼓勵農戶擴大種植面積,形成“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聯合體。
隨著市場價格不斷走高,吳茱萸種植為坳上村帶來豐厚收益。2016年,坳上村率先實現脫貧,兩年後,村集體收入突破40萬元。3年間,村民柯善國通過種植7畝吳茱萸,獲得50多萬元收益,激勵更多人加入種植行列。
盲目跟風,蘊藏風險。坳上村産業發展聯合體第一要務,是有效提升産業風險防控能力。今年吳茱萸市場行情略有下跌,聯合體主動出擊,與外地團隊合作,謀劃吳茱萸深加工項目,研發草本膏系列美容養顏保健品,在廣州代加工,預計本月投産。
吳茱萸種植,只是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在廣袤的富川大地,在富饒的富河兩岸,苧麻、油茶、桑蠶、食用菌等優勢主導産業由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主抓手。
産業扶貧,規劃先行。縣級層面,制定産業扶貧規劃,堅持長短結合、因村制宜,避免一哄而上、盲目上馬、千村一面,保持扶貧産業穩定性、延續性。每個扶貧産業廣泛徵求意見,對入庫項目層層審核把關。
産業扶貧,政策引領。“高含金量”獎補政策,讓貧困戶幹得了、願意幹、長受益,1頭生豬補貼100元,1隻家禽補貼5元……至今累計發放畜牧、水産等各類獎補資金1.12億元。目前,全縣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面積近20萬畝;建成村級光伏電站項目204個,全部並網發電,累計補貼1300余萬元。
産業扶貧,資金支持。牽牢扶貧産業這個“牛鼻子”,財力向脫貧攻堅一線匯聚,近5年共整合扶貧資金37.65億元,既抓小微産業,又抓龍頭産業,涌現出一批扶貧車間、扶貧基地。
産業扶貧,防範風險。市場經濟大潮中,風險無處不在。設立風險補償金6600萬元,推廣“小微貸”,截至2019年底,累計發放“楚農貸”9282萬元、小額扶貧貸款9.25億元,累計帶動貧困戶1.94萬戶。實施“人才下鄉、智助脫貧”行動,13個專家服務團全程指導,既防範風險,也提質增效。這一做法得到省扶貧辦充分肯定。
産業扶貧,示範帶動。創新龍頭帶動、土地入股、基地務工等模式,把帶動貧困戶作為政策獎補合作社必要條件,讓貧困戶搭上扶貧産業快車,穩定增收。全縣89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9000余戶,扶貧産業項目收益70%分配給貧困戶。
“百湖之縣”“魚米之鄉”,是陽新素有的美譽。
陽新擁有80萬農民,是傳統農業大縣,早已不再“一糧獨大”,形成以糧油、水産、畜牧、水果、苧麻為支柱,特色産業“多點開花”的現代農業格局,目前正全力以赴向農業強縣跨越,努力在全省鄉村振興中當示範、站排頭。
陽新富安娜家紡數控生産線。
奧萊斯輪胎成品倉庫。
三大工業園區齊發力 紅土地上挺起工業脊梁
金秋九月,棋盤洲,黃石新港水陸碼頭。
十余個泊位一字排開,吊臂林立;江面上,貨船來往穿梭;陸地上,進港鐵路整齊排列,貨運班列有序進出。
集水路、鐵路、公路為一體的多式聯運,讓新港通江達海、聯通世界。
2020年,黃石預計建成泊位12個,新增港口年通過能力1527萬噸、集裝箱9.8萬標箱,全市港口年吞吐能力將達到6500萬噸、集裝箱30萬標箱,距離“億噸大港、百萬標箱”更近一步。
現代港口,引領城市發展。以港口為核心,一大批重大項目沿江佈局,放眼看去,道路縱橫,廠房林立,工地一天一個樣。
2009年3月,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組建成立,實行“市縣共管,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先後有深圳鹽田港、新興際華集團、華寶鋼鐵、中國有色、廣發集團等80多家企業落戶。
真抓實幹,久久為功,臨港産業加快聚集。該園區一舉摘取國家首批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國家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園區三大國家級金字招牌,躋身長江中上游第六大港。
隨著總投資200億元的新港重科、總投資80億元的華新億噸機制砂、總投資57億元的大冶有色40萬噸陰極銅項目、總投資32.5億元的華新綠色建材産業園、總投資30億元的新興管業等一批重大項目動工,陽新工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無工不富。陽新工業擁有輝煌歷史: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後來經歷轉型陣痛:關閉落後産能,稅收面臨減收。進入新時代,陽新堅定不移走工業強縣之路,積極搶抓東部産業轉移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
實施資産重組盤活、技改擴能壯大、招大引強引進、鼓勵扶持上市、優化服務落地“五個一批”,一批停産企業重新盤活,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投産,先進製造、輕工紡織、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倉儲物流、循環經濟等主導産業不斷壯大。
11家企業入選省市上市後備“金種子”“銀種子”企業,奧萊斯輪胎、媧石水泥入選湖北製造業百強企業,遠大生科、奧萊斯輪胎被評為全省隱形冠軍示範企業,安達精密、遠大富馳醫藥被評為隱形冠軍科技小巨人。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118家,工業總産值15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8.4%。
工業區向園區集中,陽新經濟開發區是主要的承載地。該開發區由城西北工業園、濱江工業園、新港(物流)工業園三大園區組成,近期規劃19平方公里,遠期規劃65.4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8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6家。
經過多年發展,城西北工業園初步形成先進製造、輕工紡織、汽車配件、電子信息、商貿物流五大産業集群;濱江工業園建成生物醫藥産業園、循環經濟産業園、港口物流産業園、黃顙口工業園等“四大園”;新港(物流)工業園則以臨港産業為主。紅土地上,三大園區齊頭並進,挺起工業脊梁。
産業向鏈條集聚,加快建鏈、強鏈、補鏈、延鏈,重點培育鞋服製造、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型建材、現代物流等一批産業集群,著力構建十億級企業、百億級産業、千億級園區的基本格局。
項目建設熱浪滾滾,經濟發展彩旗飄飄。
新港,黃石新一輪園區佈局的“棋眼”,陽新高品質發展的“希望之地”。陽新縣委書記王建華表示,全縣上下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新港、擁抱新港、服務新港,助推新港二次創業,實現騰飛發展。
8月24日,黃石市項目拉練活動來到陽新。
陽新城東新區一角。
“惠遊湖北”激活美麗經濟 陽新扛起黃石旅遊大旗
4月15日,仙島湖景區恢復開放首日,接待遊客900多人次。
4個多月後,8月22日,遊客量猛增至6799人次。
這一天,黃石參加“惠遊湖北”免門票活動的所有景區共接待遊客19558人次,其中陽新14269人次,佔72.9%。也就是説,來黃石的遊客,七成以上衝著陽新而來!
這是為何?因為陽新旅遊資源豐富。
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位於陽新縣城興國鎮,規模居湖北之首、國內第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龍港革命舊址群位於龍港鎮,至今保存有鄂東南特委、彭德懷舊居等革命舊址,是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之一。該鎮區600米長的老街俗稱“紅軍街”,當年曾雲集48大機關,是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被譽為“小莫斯科”。
軍墾農業觀光園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以上,是全省休閒農業示範點。石田古驛景區,現已建成農俗博物館、竹筍基地、垂釣樂園、荷花基地等景點,被評為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五星級農家樂。以“興國州古八景”之一的“南市漁歌”為主題,建成彰顯“漁”特色的鄉村園博園。還有王英鎮車前村、三溪鎮姜福村、龍港鎮汪家垅村等一批鄉村旅遊産業扶貧示範村,共同營造“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的旅遊氛圍。
“黃石第一峰”七峰山省級森林公園,群山起伏,奇峰林立,古跡眾多,森林覆蓋率達到83%,被譽為動植物資源庫、天然氧吧;網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仙島湖,陽新首家4A級景區,戶外旅遊、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溶洞版教科書”楓林地心大峽谷,周邊罕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景區。這四大景區以點串面,構建“全景陽新”的生態旅遊格局。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和總承包等方式,陽新引入資金20余億元,新開發仙島湖天空之城、楓林地心大峽谷、排市滴水岩瀑布漂流旅遊區、楓林神麟山運動旅遊區等。在今年“惠遊湖北”活動中,這些景點旅遊預約十分緊俏,每日遊客爆滿。
美麗的山水風光、多彩的民俗風情、眾多的歷史遺跡、豐富的紅色文化,陽新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光旅遊,放飛自我。
目前,陽新擁有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7家,省市級旅遊名鎮名村14個,國家、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按“景城鄉一體”全域旅遊發展理念,陽新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特色旅遊,構建“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旅遊業態,旅遊産業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亮點。
豐富的旅遊資源,來自於綠色發展理念,來自於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陽新縣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鄉村“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興國鎮南市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王英鎮獲批國家級衛生鎮,富池、白沙、浮屠等鎮獲批省級衛生鎮。半數以上村獲評市級以上生態村,涌現了一批省級綠色示範村、省級森林城鎮、省級生態村。
除了旅遊景點、美麗鄉村,陽新還致力於打造45公里長江最美岸線:拆除沿江所有非法碼頭80家、104個泊位,啟動沿江21家露天礦山開山塘口生態修復,通過規劃建綠、見縫插綠、見空補綠及拆違還綠,沿長江岸線造林綠化3200余畝。
繼2016年成功創建“湖北省文明縣城”後,今年,陽新又通過“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評估驗收。
“惠遊湖北”激活美麗經濟。陽新,越來越美。陽新,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撰文:向能來 趙國柱 攝影:劉 波 向海軍 張丕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