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餐飲消費增速轉正
2020-11-06 13:40:5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消費市場明顯回暖,汽車連續5個月熱賣,“吃貨”的熱情更持續高漲——湖北餐飲消費增速轉正

  閱讀提要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國內消費需求最直觀的數據、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指標。

  前三季度,湖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較上半年收窄6.7個百分點。第一大消費品類汽車業已持續5個月上行,成為帶動消費市場向好的龍頭産品。9月,批發、零售、餐飲基本恢復甚至超過上年同期水準,餐飲業增速率先由負轉正。

  250場直播賣了25個億

  “CRV展車都賣了,新車要等半個月。”這個國慶,車市銷售火爆,在武昌徐東的東風本田4S店,思域、CRV等經典車型一車難求。

  汽車,作為湖北省第一大消費品類,5月份起結束了近11個月的銷售下滑,掉頭上行。9月,全省汽車類限上商品銷售增速5.5%。

  車市,是湖北消費市場回暖的一個鮮活縮影。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四大行業看,前三季度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限上銷售額持續向好,降幅較上半年分別收窄6.6個、8.3個、9.5個、14.5個百分點。9月,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基本恢復甚至超過上年同期水準,餐飲業增速率先由負轉正。

  消費回暖的同時,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智慧手機、照相器材、能效等級為1級2級的家用電器等消費升級品類,分別增長11.2%、20%、13.8%。智慧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車限上商品零售額降幅較上半年分別收窄18.9個、14.7個百分點。

  疫情推動了線上消費。前三季度,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通過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685.92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收窄7.8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實現零售額90.2億元,同比增長20%。湖北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統計,3月以來,全省各地累計直播帶貨250多場,銷售總額突破25億元。

  消費成為湖北重振的重要力量。前三季度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00.61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收窄6.7個百分點。其中,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共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315.39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收窄9.7個百分點。9月,全省社零額降幅環比收窄2.4個百分點。

  促銷新招激活消費

  紅火的旅遊市場,成為湖北激活消費的亮點。

  據統計,自8月8日實施“惠遊湖北”政策以來,全省旅行社組團人數同比增長近九成。10月30日、31日,在傳統淡季,武漢仍逆勢迎來近4萬名組團遊客。

  旅遊市場的好轉,刺激了旅遊消費。“十一”期間的京東旅遊消費數據顯示,湖北特産成為全國人民的最愛,異地訂單同比增長100%以上,位居全國第一。

  為助推消費回暖,湖北省先後出臺“提振消費30條”“促進商業消費25條”等,加大信貸支持、稅收減免;買車給補貼、二手車交易降增值稅,提振汽車消費;17條措施力促家電以舊換新,還有擴大扶貧消費,優化監管服務,簡化審批流程……全力營造更加寬容的消費環境。

  發放消費券、老字號單品打六折、便利店每日部分商品六折銷售……五一、端午、618……武商、中商、漢商、中百等商超“逢節必促”。

  六月歡購節、仲夏消費季、金秋消費季,各市州圍繞不同主題開展系列促進消費活動:荊楚星光夜集市、717啤酒節、武漢購直播節等,為消費做加法。

  商場、商圈玩起了“商業+”消費模式。武漢天地的網紅咖啡店、江漢路“一帶一路”世界館、漢口北“天空之眼”摩天輪、群星城金燦燦的麥田等個性消費場所,引得市民紛紛打卡消費。光谷步行街、吉慶街、楚河漢街等商業街區、綜合體頻繁開展藝術展、電競比賽、華服節等文娛活動,受到年輕人青睞。

  據統計,疫後重啟以來,湖北省商務系統組織開展了1180場次促進消費活動,參與企業1930家,銷售超過58億元。

  湖北省商務廳消費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季度湖北省在用好文旅、汽車、家電消費等方面優惠政策的同時,將組織各商家、平臺開展年末消費促進活動。此外,要搶抓“雙十一”“雙十二”等節慶熱點,舉辦線上線下特賣展銷活動,培育壯大直播帶貨、網紅經濟等消費新增長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林晶 通訊員 沈商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