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將郵政網絡布設全省100%的行政村。湖北郵政——打通快遞下鄉“最後一公里”
閱讀提要
快遞進村難,一直是困擾農村電商經濟的突出瓶頸。近年來,省郵政分公司(以下簡稱“湖北郵政”)把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作為立業之本,加快佈局農村電商寄遞網絡,探索推進郵政與民營快遞合作,切實破解快遞下鄉“最後一公里”難題,服務“三農”,助推鄉村振興、興農富民。
鶴峰縣,位於恩施州東南部,被譽為“中國茶葉之鄉”。
快遞配送至城鎮裏不能進村,一度成為影響當地農産品出山、工業品下鄉的“堵點”。現在情況如何?
11月下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輾轉鶴峰,探訪湖北郵政普遍服務向鄉村延伸,打通快遞下鄉“最後一公里”的現實圖景。
村郵站變“致富站”
“來來來,快進來烤火!”11月26日上午,鶴峰縣走馬鎮官倉村村郵站門外,村民丁雪嬛看到記者到訪,熱情地招呼著。
返鄉創業兩年,32歲的丁雪嬛成了鶴峰縣潤達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兩年前,丁雪嬛從深圳返鄉,一度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頭疼。
2018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丁雪嬛和5名村民共同建立鶴峰縣潤達農業專業合作社。她個人還投資30萬元打造100畝農業示範基地,種植和銷售茶葉、水稻、黑花生、蜜薯等農産品。
“第一年,農産品主要走線下銷售,沒賺到什麼錢,反倒虧了6萬元。”丁雪嬛説,去年5月,鶴峰郵政分公司找到他們,商量依託合作社的場地,共同建立起村郵站。
“有了村郵站,農産品不用再賣給縣內加工廠或商販。2020年1月至9月,依託郵樂購、抖音直播等網銷渠道銷往全國,合作社農産品銷售額達到500多萬元。”丁雪嬛説。
鶴峰縣郵政分公司總經理朱政國介紹,鶴峰縣內一共建立了164個村郵站,村郵站集農産品代賣、網上代購、便民繳費、存取款轉賬、快遞收發、新媒體直播功能于一體,村民可以購物不出村、銷售不出村、金融不出村、生活不出村、創業不出村。
湖北郵政普遍服務部總經理周清國介紹,近年來,湖北郵政加強農村雙向流通體系建設,已初步建成“網絡代購+平臺批銷+農産品進城+物流配送+電商扶貧+便民服務”為一體的郵政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建成2.9萬以上村郵站,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依託村郵站,培育農民網紅,2020年開展農産品直播帶貨309場,實現線上銷售額9051.4萬元。未來,湖北郵政還將打造3000個精品村郵站,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
郵快“接力”打通最後一公里
農産品要進城,工業品還要下鄉。如何讓快遞下得了鄉、進得了村、入得了戶?
2020年7月,湖北郵政與順豐、百世、中通、申通、圓通、韻達、京東、極兔等快遞公司聯合開展“郵快合作”,民營快遞企業將快件送到鄉鎮一級後,由郵政“接力”送到各村的村郵站,村民就能便捷地拿到自己的快遞了。
11月26日,鶴峰縣燕子鎮清湖村村郵站,綠色的貨架上,擺滿了圓通、申通、韻達等快遞包裹,不斷有村民前來取快遞。
村民張文舉是當地一名裝修工,經常要購買裝修工具和配件。談起這個村郵站,張文舉由衷稱讚:“真是太方便了。”
“清湖村距離燕子鎮11公里,但鎮上東西少,工具也不齊全。”張文舉説,現在無論是裝修工具還是生活用品,全部都在網上購買,3天至4天就到了。
清湖村村郵站負責人柳亞祝介紹,村郵站輻射董家村、湖坪村、百順村、桃花山電站、宜來高速東段項目部等地,與過去相比,村民網購熱情提高了,吃的用的玩的都在網上買。村郵站一天營業14個小時,平均每天派送50個至100個包裹,最多接近200個包裹。
周清國表示,郵快合作促進郵政與民營快遞企業抱團發展,從競爭變為合作,這一模式既最大程度發揮了郵政網絡價值,又利於民營快遞企業補齊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短板,使農村也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同樣的寄遞服務。7月份至今,全省郵政已代投社會快遞公司包裹30.57萬件。
湖北行政村100%通郵
2020年4月,國家郵政局印發了《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目標是2020年年底全國建制村快遞通達率達到60%,2021年底達到80%,2022年底達到95%以上,符合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
“全省行政村已經實現100%通郵,即使是神農架林區、十堰、恩施等交通不便利、偏遠的區域,郵政服務也從不缺席。”湖北郵政相關負責人説,無論是服務國家、地方的機要通信寄遞,還是服務於百姓的信件、包裹、印刷品,以及義務兵信函、盲人讀物和革命烈士遺物寄遞,中國郵政始終不分地域、不計得失、不講條件的履行郵政義務和踐行使命。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郵政。郵政服務關乎民生,是國家重要的社會公用事業,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繫。”湖北郵政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郵政積極履行普遍服務責任的同時,利用網點和渠道優勢不斷疊加、代理、代辦各項服務,推出了便民繳費、稅務雙代、車駕管代辦、代辦電信等多項便民服務,賦予普遍服務新的時代意義,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通訊員 周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