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中部最大地質資料庫4萬多箱石頭見證62年油氣生産歷程
2021-03-01 15:24:3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胡禮國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探訪中部最大實物地質資料庫 4萬多箱石頭見證62年油氣生産歷程

  在潛江廣華大道一處不起眼的巷子裏,有一座神秘的庫房——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實物地質資料庫,是中部最大的實物地質資料庫。

  這裡存放著1958年以來,油田勘探開發取得的地質實物,這是勘探開發人員研究了解地下礦産情況時,最直觀、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外人看來,這就是一箱箱石頭,而在專業人員眼中,它們是一座寶庫。62年來,江漢油田累計開髮油氣當量(將天然氣産量按熱值折算為原油産量)9747萬噸,2020年,油田年油氣開發當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57萬噸,同比增長4.37%。油田老區連年穩産,在涪陵建成國家首個百億方頁巖氣産能示範區的背後,都有這些石頭的功勞。

  身價十幾億的石頭住全自動庫房

  2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資料庫1號庫房,映入眼簾的是20排高達14米的鋼結構貨架,上面擺放著長條形塑膠箱子,那是歷時62年收集起來的地質實物。打開箱子,裏面是一條條圓柱形的石頭或一包包石屑,圓柱形的石頭被稱為岩芯,石屑被稱為岩屑。資料庫中儲存著2.2萬多箱岩芯、1.8萬多箱岩屑。

  岩芯、岩屑是勘探時從目標地層取出的反映地層狀況的岩石標本,地質工作者研究分析標本,可以清晰地辨析地層演變痕跡,了解該地層地質環境、沉積和構造特徵、資源儲存等情況。

  “採集標本是為油氣開發‘探路’,必不可少。”資料庫負責人楊宏説。打一口井耗資耗時極多,沒有事先週密的分析研究,可能成為廢井。研究分析正確,就意味著找到成百萬噸的油氣資源。

  其實,實物標本自身的獲取成本也很高。以岩芯為例,勘探人員先用普通鑽具鑽到目標深度地層,然後用專用的取芯筒鑽取,每鑽進1米要耗時100分鐘,取到1米長的岩芯需耗資3萬元。“庫中岩芯有4萬多米,照此計算僅成本就是十幾億元。”

  為妥善保存這些標本,1號庫房2017年改造完成,採用先進的現代物流倉儲技術實現自動化管理。只見工作人員在電腦上一番操作,庫房的堆垛機便自動開進貨架,機械手抽出一摞岩芯箱子,不過5分鐘,便傳送到記者面前。

  “以前庫房管理全靠人工,找一箱標本得花一兩個小時。”楊宏介紹。採用自動化管理後,勘探人員、科研人員前來取樣更方便了,這兩年資料庫每年要接待500多人次,既有油田的勘探人員,也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

  “油乎乎”變“氣鼓鼓” 石頭鑒定標準在變遷

  資料庫中的標本,不僅歷史久,來源也很廣,包括湖北江漢盆地、山東清河、陜西坪北、涪陵、內蒙二連浩特、湖南、雲貴部分區域大量的地質構成實物,是一幅難能可貴的地質構造説明畫卷。

  岩芯中,偶爾能發現古生物的痕跡。楊宏拿起一塊,指著橫截面上一段類似鉛筆痕的東西説:“這是海洋生物筆石的化石,由於其保存狀態是壓扁的碳質薄膜,很像鉛筆痕跡,因此得名。”

  庫中現存年代最早的岩芯,來自潛江的王17井,1967年1月從地下1485米取得,那時油田最大的鑽機只能鑽到地下1500米,它是油田早期勘探的見證。記者看到,這截岩芯呈灰白色。楊宏介紹,剛取出時因為含油呈黃色,天長日久其中的油揮發,才變成灰白。

  有兩名科研人員前來取樣,他們要的岩芯全是深黑色的。“這是來自利川的一口頁巖氣探井的岩芯,我們要分析它們的各種特性,以便確定壓裂液的成分,這事關出氣量的多寡。”

  近年來,江漢油田開發的重點轉向頁巖氣,對岩芯的鑒定側重點也變了。過去找石油,勘探人員希望岩芯質地緻密、“油乎乎”的,現在找頁巖氣,則希望岩芯多孔、多含氣。

  作為涪陵頁巖氣田的開發主力,截至2020年底,江漢油田在涪陵頁巖氣田已累計産氣344.9億立方米,形成了具有涪陵海相頁巖氣開發特色的六大配套技術體系,在國內頁巖氣開採領域,已成為勘探開發、大規模商業化的“領跑者”。

  領先的技術也體現在岩芯標本上。2020年4月取得的楓1井的岩芯,來自地下7762米,是庫中出處最深的岩芯。楓1井是一口頁巖氣預探井,位於利川市謀道鎮茶園溝村。

  從2012年起,頁巖氣井的岩芯陸續來到資料庫,最近幾年,隨著鄂西地區頁巖氣勘探步伐加快,來自那裏的岩芯也在增多。不斷積累的標本,將為下一步湖北頁巖氣勘探開發打下堅實基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劉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