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武漢南瑞30年堅持“追雷逐電” 累計産生直接效益約20億元
2021-03-23 10:30:2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武漢南瑞30年堅持“追雷逐電” 累計産生直接效益約20億元_fororder_01

實驗室樓頂安裝的雷電探測站和預警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攝)

  閱讀提要

  雷電,飄忽不定卻有萬鈞之力。世界上每年超半數的輸電線路跳閘事故由雷擊造成,經濟損失動輒數以億計。

  而在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南瑞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武漢南瑞)的實驗室裏,誕生了世界先進的雷電監測預警和防護技術。10多年來,其成果累計産生直接效益約20億元,節省投資、減少停電損失等超過百億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

  成功拍到雷公“靚照”

  武漢南瑞電網雷擊風險預防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家電網公司雷電監測與防護技術重點實驗室,共有120多名成員,是一支匯聚眾多碩士、博士的年輕科研攻關團隊。

  3月16日,技術專家許遠根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參觀了實驗室裏的雷電觀測室,一間用玻璃隔成的觀測室,見證了一批追趕雷電者的奮鬥歷程。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國內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雷電防護手段的缺乏導致電網遭受雷電破壞與日俱增。為降低雷擊造成的損失,實驗室老一輩科研人員開始了電網防雷研究。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雷電,2007年,實驗室在樓頂建立了雷電觀測室。每當喻家山附近有雷電時,實驗室團隊守在觀測室裏,利用高速攝像機捕捉雷電的放電過程。

  高級工程師章涵回憶:“‘捉雷’很難,總是在深夜、淩晨時分以及惡劣天氣下進行。經常是淋得濕透,折騰一夜也沒拍到一幅滿意的圖像。這時,大家總是互相鼓勵繼續堅持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到2010年,在雷電觀測室,他們成功捕捉到20多張滿意的雷擊放電過程圖像,清晰刻畫了雷電發展的全過程,為後續雷電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光學影像。此後,團隊又花費兩年,研製出自動化、智慧化的雷擊光學路徑綜合監測系統,並於2012年成功捕獲到世界上第一張時空解析度最高、過程最詳盡的電網雷擊地閃圖像。

  反復試驗調試

  雷電預警準確率達80%

  有了基礎數據,接著要解決雷電探測與預警問題。

  在實驗室觀測平臺,擺著20多根新老白色立柱,柱頂橢圓形防護罩內是自主研發的積體電路。“這些就是我們研發的雷電探測站和預警站,至今已開發了四代。”許遠根介紹。

  雷電探測站和預警站的原理説來簡單。雷擊會引起大氣電磁場變化,同時發射電磁波,探測站偵測電磁波,3個探測站的數據合併分析就能定位雷擊位置。預警站監測大氣電場變化,結合雷電定位、氣象雷達等數據進行雷電臨近和早期預警。

  然而,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相當於光速。“要準確探測,必須解決高低頻信號干擾、電磁信號處理、定位時間精度等難題。”開發部副經理陳揚説,這要不斷優化電路設計與信號處理方法,反復試驗調試才行。10多年來,研究團隊持之以恒,不斷試驗。即使在疫情期間,實驗室成員依然堅持開展實驗室的設備調試、軟體開發及數據分析。

  現在,探測站可以探測超過百公里的雷電,同步時間精度達納秒級,定位精度在500米以內。雷電預警可實現72小時內的中長期預警,準確率達80%。

  如今,實驗室在全國輸電通道上布有900多個雷電探測站和300多個雷電預警站,覆蓋全國90%以上大陸面積,在實驗室數據中心即可掌握全國的實時雷電數據。

  研發電網雷擊防護關鍵技術

  斬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9年,在大量的雷電監測數據基礎上,研究團隊結合雷電監測數據、地形地貌和電網參數等評估要素,提出了一套差異化防雷技術與策略,為不同地區的輸電線路制定差異化的防雷技術改造方案。在三峽近區綜合雷害措施研究項目中,他們首次運用該策略和技術,對15條線路進行防雷評估改造,使整體雷擊跳閘率降低60%。

  當突破一項又一項難題後,研發人員又針對市場需求,在2013年成功研製出世界首臺±500千伏直流線路避雷器,2014年±800千伏直流線路避雷器問世,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目前,實驗室已成功研發出全系列電壓等級避雷器,並大規模應用於我國超、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2015年,武漢南瑞“電網雷擊防護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發明專利“一種架空輸電線路雷擊閃絡的預警方法”獲中國專利金獎。

  在實驗室工程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的足跡遍佈全國。在2014年,浙江舟山,世界第一輸電高塔上要安裝設備,安裝位置距地面280多米。設備調試好了,颱風突然提前登陸,鐵塔電梯故障停運,技術人員只好順著梯子、頂著大風,耗時1小時爬完280米,到了地面雙腿發軟。

  同一年,“西藏新一代雷電定位系統”項目啟動。在9個月裏,先後有9批共16名技術人員進藏,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跋涉12萬公里,按時完成任務。

  即便近兩年,技術人員依然常去偏遠地區工作。工程師劉子皓去年10月到西藏阿裏地區測試設備,一連5天吃著藥抵抗高原反應,白天試驗,晚上處理數據。還有些負責工程的同事更辛苦,一年長達200天在外奔波,為客戶提供技術服務。據統計,實驗室每年開展電網分析、處理輸電線路雷擊故障近2000次,為各行業提供了有力的雷電監測預警和防護技術支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曾瑜 劉婧)

  記者手記

  一個全流程科研體系的成功案例

  □ 彭一葦

  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經過艱苦努力,反復實踐,關鍵是要有信心、有決心完成任務。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必須以突破基礎核心技術為關鍵,沒有核心技術,科技創新難言自立。而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幹出來。

  30年,武漢南瑞堅持追逐雷電的身影,將我國雷電監測預警和防護技術從落後帶到了世界領先地位。而這一切,來自於前輩的開拓,來自於樓頂上熬夜冒雨拍攝雷電的研究人員,來自於踏遍大江南北架站布點的工程師……他們為電網防災減災提供了整體解決方案,並主動考慮生産實際需求,自主研發新技術、新産品,産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一個全鏈條、全流程科研體系的成功案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