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恩施茶産業帶動83萬人就業
2021-03-30 11:34:25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原標題:打好産業、科技、文化三張牌,茶葉收益5年增 恩施茶産業帶動83萬人就業

恩施茶産業帶動83萬人就業_fororder_01

春回大地,嫩芽吐翠。3月24日,恩施市茶農趁著好天氣,抓緊時間在茶園採茶。(通訊員 曾暉 攝)

恩施茶産業帶動83萬人就業_fororder_02

3月23日,學員們在硒茶學院學習茶藝。(硒茶學院供圖)

  閱讀摘要

  恩施州是湖北四大茶葉主産區之一,種植面積180萬畝,居全國第四。近幾年,該州積極探索“茶産業、茶科技、茶文化”有效對接,鞏固了種植規模、産量、産值均位居全省第一的地位,還實現茶葉收益5年增,全州83萬人吃上“茶葉飯”。

  三月好春光,不負採茶人。頭戴斗笠,腰挎篾簍,手指飛舞,一幅採茶唯美畫卷呈現在恩施州的青山綠水間。

  來自恩施州農業農村局的調查顯示,今年恩施春茶上市後,量價齊漲,預計全年茶産量達13萬噸(春茶約6萬噸),鮮葉銷售收入50多億元,加工銷售收入約90億元,均同比大幅增長。

  規模、效益齊增長

  春茶畝産收入5年翻番

  3月26日8時許,恩施市白楊坪鎮洞下槽村村民廖大海吃完早餐,提起篾簍快速奔向房屋後的茶園。

  “現在價格好,多采點。”不到5小時,一片片鮮嫩的茶葉裝滿腰間的篾簍。送到附近合作社,篩選稱重,3斤3兩,共計262元。廖大海笑著説,家裏種了4畝茶,採摘到6月份,畝産收入超6000元。“這收入,幾年前想都不敢想。”

  白楊坪鎮黨委書記張金元介紹,當時全鎮10萬畝耕地只有5000畝茶園,産量低、品質差、銷售難,畝産收入不足3000元,村民種茶積極性低。

  當年,白楊坪鎮邀請第三方進行現場評估和市場調查,得出適合種茶的結論後,開始實施“萬畝茶園”計劃。全鎮修繕溝渠30公里,完成1000多畝茶園節水灌溉工程,完善電力等配套設施;派遣技術人員,指導村民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鼓勵能人返鄉,帶頭種茶、創辦加工廠。

  推廣效果非常明顯。如今,全鎮茶葉種植面積6.6萬畝,加工企業新增1倍多,達31家。2020年,鮮葉年銷售額超過3.2億元,帶動3萬人增收。

  這是恩施州壯大發展茶産業的一個縮影。恩施州農業農村局經作科科長胡興明介紹,2017年以來,州縣兩級黨委政府出臺各種政策發展茶葉,使其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産業,基本實現“鎮鎮種茶”格局。其中,規模萬畝以上的鄉鎮45個,千畝以上的村479個。

  規模和效益雙增長,見證了茶産業的壯大。5年來,全州茶葉可採摘面積從110萬畝擴大到143萬畝,增長30%,鮮葉年銷售收入從35億元增長到50多億元,平均畝産收益增長40%以上。如果僅算春茶,平均畝産收益從3000元增長到6000元。

  今年,恩施春茶上市後十分俏銷,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恩施。截至3月底,該州鮮葉銷售已達13億元。

  技術創新見成效

  咸豐8萬畝茶園減産卻增收

  3月25日16時,咸豐縣唐崖鎮鐘塘村村民李祖雲和老伴,將剛採摘的3斤多茶葉賣給加工廠,得到260元。

  “茶葉長得好,價格高,比過去強多了。”李祖雲種了4畝“鄂茶10號”,全是春茶,畝産量約160斤,按照2個多月的採摘時間計算,總收入超過4萬元。過去一畝地産茶700多斤,4畝收入不到2萬元。

  産量少了,收入為何卻增加了?咸豐縣茶葉局局長姚健解釋:改良了品種,使用了新技術。

  原來,從2018年起,咸豐縣大量種植“龍井43號”“鄂茶10號”等優質品種,從種源上進行改良。省州兩級農科院積極推廣“去夏增春”技術,減少夏秋茶産量,增加春茶産量。

  姚健表示,此前,該縣採摘的茶葉中,超過九成是賣給沿海企業出口的夏秋茶,價格不及春茶的十分之一,致使茶農收入低。科技人員在田間地頭教農民修剪茶樹,從6月份開始不再採茶,讓茶樹“休養生息”,減少病蟲害發生率。經過20多場技術培訓,該縣有8萬畝茶園推廣了“去夏增春”,春茶産量和收入成倍增長。

  “科技創新是恩施茶葉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力量。”恩施州農科院相關人士表示,近幾年,該院聯合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在全州推廣30多個國家級優質品種,選育了“鄂茶1號”“鄂茶10號”“玉露1號”等5個地方優質品種,讓茶葉的抗病、抗蟲、抗高溫凍害等能力提升30%。如今,全州茶葉無性係良種率已達90%。

  州縣兩級政府還聯合茶企、高校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提升茶葉品質。3月19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倪德江在宣恩縣成立茶葉人才工作室,旨在建立伍家臺貢茶“鄂茶10號”加工綠針茶的技術體系,打造成全國最大“歐標”茶生産基地。

  目前,恩施州有機茶基地認定面積達15.4萬畝,有機轉換認證總面積達12.82萬畝。

  培養3000名茶藝師

  民族、歷史文化融入茶文化

  “恩施玉露用玻璃杯泡和茶碗泡,方法不同。”3月23日,湖北恩施學院·硒茶學院迎來2021年第一批學員。課堂上,茶藝師專業的知識、優美的動作,讓大家如癡如醉。

  據悉,在2個月時間裏,全州將有1000多名公務員在這裡免費培訓,學習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人之美、藝之美,最終能泡出一杯好茶。

  這是恩施州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酒店、進景區的生動實踐。僅3月份,全州就有10多所學校開展學生採茶、參觀制茶、泡茶等活動。

  “文化是茶的靈魂。”硒茶學院院長何潔表示,以茶為媒,對外交流,品一口好茶,潤人心田。推廣茶文化關鍵在人。近幾年,恩施州已培養3000名獲得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茶藝師,各種公開場合,通過茶藝展示和專業講解推介恩施茶,提升其知名度、美譽度。

  恩施制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施州即恩施)。清朝康熙年間,“恩施玉綠”(後更名恩施玉露)得名,逐步傳播海外。宣恩伍家臺茶葉在清代乾隆年間成為貢茶,並被賜匾“皇恩寵錫”。鶴峰是萬里茶道宜紅茶的茶源地,一度聲名顯赫。

  2018年,恩施玉露和利川紅被列為東湖茶敘指定用茶,“一紅一綠”香飄世界。

  恩施州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各縣市紛紛舉辦茶商大會,青年男女穿著土苗服飾,在茶園演唱《六口茶》等民族歌曲,表演肉連響等各種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將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巧妙融合在茶文化中,實現了1+1>2的效果,為壯大茶産業注入強大的生命力。以茶旅融合為例,僅宣恩伍家臺茶園一年接待遊客數十萬人次。

  恩施州委副書記夏錫璠表示,該州將深度開發挖掘茶文化,加速提高種植、加工等各個環節的科技水準,提升葉子的“含金量”,做強做大茶産業,使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趙盛迷 張寶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