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航天産業鏈上下游領域22個項目集中簽約 武漢築夢中國星谷
2021-05-14 09:35:0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航天産業鏈上下游領域22個項目集中簽約 武漢築夢中國星谷_fororder_01

5月13日,武漢衛星産業園舉行衛星下線儀式,國內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産線生産的第一顆衛星掀起“紅蓋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通訊員 陳靜 攝)

  點亮中國“星谷”,服務航天強國。

  5月13日,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衛星産業園,“築夢中國星谷,揚帆航天時代”主題活動拉開帷幕。當天,我國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産線首顆衛星下線。

  從藍圖到現實,從願景到實景。隨著國內首個商業火箭産業園、行雲天基物聯網項目測運控中心以及衛星産業園相繼投入使用,湖北正進一步釋放航天産業的巨大潛力,全力擁抱“太空經濟”。

  智慧生産線7項技術

  能力達國際先進水準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在軌衛星國家,衛星製造市場前景廣闊,衛星製造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要發揮湖北在空天信息與遙感領域的技術優勢,打造火箭、衛星、載荷、信息處理與應用完整産業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龔健雅參加首顆衛星下線儀式時建議,加大湖北珞珈實驗室投入,開展遙感實時監視衛星重點科研攻關。

  據了解,我國衛星製造行業已形成由對地觀測衛星系列、導航衛星系列、通信衛星系列和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組成的完整衛星體系,各類衛星製造技術的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龔健雅介紹,武漢大學具備研發衛星和載荷的條件和能力,已設計研發珞珈系列遙感衛星,2018年6月,我國首顆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發射升空,武漢大學與空間工程公司在研的2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將於2022年發射,承載通信載荷、導航增強載荷、微波感知載荷以及搭載載荷,旨在開通導遙一體化關鍵技術驗證。

  今年2月,湖北珞珈實驗室揭牌成立,該實驗室聚焦空天科技領域,由武漢大學牽頭,聯合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航天科工、高德紅外等科研院校和企業組建。

  “首條衛星智慧生産線投産後,要充分發揮湖北衛星批量生産製造能力,制定遙感衛星産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快速推動遙感衛星産業化步伐,引導遙感衛星産業有序健康發展。”龔健雅説。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東明介紹,該條生産線具有技術領先性,“適應多品種變批量需求的可重構、設備模組化快速換裝設計技術”等7項技術能力與國際先進衛星製造企業相當。

  “公司將聚焦商業航天、載人航天、民用航天、空間安全四大業務板塊,依託雲資源平臺,開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衛星研發,打造互利共贏的雲製造良好生態。”呂東明説。

  “星谷-光谷”聯動發展

  近年來,國內陸續涌現出一批商業航天公司,相繼提出包括商業通信、導航增強、遙感監視、科學探測等多領域的星座建設計劃。

  “我們將以衛星産業園為中心,以衛星智慧生産線為核心,不斷吸引衛星産業配套上下游企業産業生態聚集,推動形成衛星快速設計製造一體化能力。”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艷彬説。

  隨著武漢衛星産業園逐步投入使用,航天科工集團將逐步構建自主可控、多態化的完整供應鏈,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快響應”的産業生態,全力打造國內最具研産實力和行業資源吸引力的以“聚合、開放、共享、創新、普惠”為特徵的“三公里生態圈”,推動航天産業、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武漢衛星産業園品牌效應、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航天科工二院透露,已有10家單位首批簽約入駐武漢衛星産業園。李伯虎院士工作站、武漢市科普教育基地獲得批復掛牌。

  當天活動中,武漢市新洲區政府與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試驗中心、北京新風航天裝備公司等22家企業簽約,將引進航天産業鏈上下游研發、製造、應用等領域項目22個,簽約總額80余億元。

  “後續將加大招商引資,打造‘星谷-光谷’聯動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長江新區’新副城。”新洲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航天科工空間工程公司已初步與航天科工三院海鷹、中科衛星、天儀研究院等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構建新型空間産業生態體系,助力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航天産業發展。

  據悉,航天科工集團後續將依託武漢衛星産業園, 以衛星智慧生産線為核心,不斷吸引衛星産業配套上下游企業産業生態聚集,構建基於數字孿生、柔性智慧、雲製造的新型研製生産模式,打造新型空間産業生態體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劉暢 通訊員 陳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