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長江之腰”挺起“綠色脊梁”
2021-06-18 10:35:0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長江之腰”挺起“綠色脊梁”_fororder_01

武漢東湖生態治理收效明顯,140公頃水域重現“水下森林”,目前平均水質穩定在Ⅲ類,為40年來最好水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閱讀提要

  6月11日,天門河城區段,68歲的河道保潔員毛小春忙了一天。為應對即將到來的雨季,河道清潔在加班加點。

  捕了大半輩子魚的毛小春,前些年因天門河水質變差、無魚可捕,上岸從事河道保潔。“現在水清了,魚多了,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毛小春的人生轉折,勾勒出荊楚環保事業的縮影。

  湖北扼守長江中游,坐擁長江幹線最長徑流里程,境內千湖璀璨、濕地縱橫,被稱作“長江之腰”。

  為呵護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近年來,湖北堅毅挺起“綠色脊梁”。

  消臭除劣 河湖變清

  天門河,從荊門流入天門腹地,是天門人的“母親河”。

  天門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黃雄文回憶,2000年他剛參加工作,第一次見到天門河,那景象令他畢生難忘: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漂浮垃圾不堪入目,水質發黑髮臭……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全省的污染排放量持續攀升,河湖水環境堪憂。”省生態環境廳重點流域處處長劉春來認為,各地污染以2000年左右為甚,小造紙廠、小水泥廠、小火電……各類“散亂污”侵蝕著河湖環境。

  千湖之省的湖北,優於水,而不應“憂于水”。但水環境改善,絕非一日之功。

  10多年裏,天門始終在做一件事——圍繞天門河水環境治理,對老城區天門河兩岸60米紅線內居民進行控建和徵遷,為生活污水集並處理打下基礎。到2019年,以新建55公里的污水管道為核心,一張全新的雨污分流管網在天門老城區快速延伸。隨著工業廢水全收集、畜禽養殖上規模、污水處理廠大擴容,系統治理髮揮作用,天門河水質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

  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負責人介紹,多年來,以持續改善水環境品質為目標,湖北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以天門河為典型代表,一批河湖擺脫黑臭,水質穩定為優良水準,四湖總幹渠、東荊河等水體水質持續好轉。

  截至目前,全省國控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均值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214條黑臭水體,全部整治完成。

  河湖清澈,活力回歸。武漢人見證了東湖的“蝶變”:借助水生植被和湖邊塘水生態修復,140公頃水域重現“水下森林”,有著“草湖”之稱的東湖,又恢復水草豐茂的勝景。今年一季度,東湖平均水質穩定在Ⅲ類,為40年來最好水準。

  轉型升級 治理“病根”

  水中的問題,根子在岸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手段。

  2013年,湖北成為十八大後首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生態立省”成為發展戰略。同年,湖北成為全國首批開展生態紅線劃定的4個試點省份之一。

  2016年,省政府發佈生態紅線方案,十堰生態紅線區面積15768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67%,在全省市州中佔比第一。

  當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守井人”,丹江口市在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禁批禁建一切項目,先後關閉化工、鋼鐵、電解鋁等污染企業100多家,拒絕高耗能項目120多個,基本實現耗能污染産業向新興産業調整。推動綠色工業“強筋”,生態旅遊産業蓬勃發展,丹江口正在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十三五”期間,湖北共實施水污染物減排項目8274個、大氣污染物減排項目1134個。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累計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3.8%、13.6%、27.3%、24.0%。

  把每一個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眼下,聚焦長江湖北段12480個入河排污口,湖北正開展雷霆整治,管住“閘口”,讓母親河免受傷害。

  宜昌興發園區,一口氣關閉4個排污口。站在碼頭邊,園區安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余坤眉露喜色:“現在能看到的魚越來越多了!”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以“雙十”工程(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為主抓手,湖北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實施,長江沿線産業佈局不斷優化。全省沿江1公里範圍內405家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取締長江和漢江幹線各類碼頭1787個,排查整治217家“三磷”企業,整改完成“千噸萬人”水源地問題928個,水清岸綠的長江生態逐步形成。

  今年上半年,湖北再次打響保護長江“6+4”攻堅提升行動,圍繞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矢志不渝繪就綠滿長江、水潤荊楚的錦繡畫卷。

  流域共治 同題共答

  黃柏河,全長162公里,承擔著為宜昌城區及宜東地區200萬人口和100萬畝農田供水的重任。

  流域大河,治理之難在於多部門難以統籌、上下游常常“打架”。黃柏河正是如此——發源於宜昌夷陵區,流經遠安縣,又回到夷陵區,涉及環保、水利、漁業、海事等多部門,“九龍治水”成了“無龍治水”。

  2018年,湖北首部流域保護地方性法規《宜昌市黃柏河流域保護條例》施行,為全省流域共治探路。宜昌成立市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支隊,集中行使水利等5個部門涉及水生態保護的116項行政執法權,解決了職能交叉、多頭執法弊端;制定出臺《黃柏河東支流域生態補償方案》,市級財政籌措20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實行水質達標情況與生態補償資金掛鉤,實現水源受益區與水源保護區共建共享。去年,黃柏河18個生態補償監測斷面Ⅱ類水質佔比達97.38%;今年,納入國家“十四五”考核的2個斷面全部達到Ⅱ類水質。

  近年來,湖北省探索跨界流域治理路徑,先後出現縣區自發聯盟、市州主導、省級推進等多種模式。85個縣市區初步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佔縣區總數的83%。

  去年底,湖北在長江流域跨省、市、縣斷面處,建設57座水質自動監測站。“一旦發現水環境問題,能第一時間找出原因和責任方。”省生態環境廳監測處調研員徐戈介紹。

  “十四五”期間,湖北水質監測網絡還將持續加密,特別是圍繞長江、漢江、清江增設考核斷面,重點監測跨市界、跨省界重要的入河口等,厘清上下游、左右岸責任,進一步推動流域共治。

  任重道遠 久久為功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1972年,省“三廢”治理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立,標誌著湖北環境保護征程起步。

  在黨中央和歷屆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湖北生態環境保護從零開始,工作職責從“三廢”治理和單一的工業污染防治,拓展到今天的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環境監察等多領域。

  截至目前,全省環保專業隊伍8000余人,為湖北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運建立,發起成立湖北首家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漢江,毅然走上了保衛漢江之路;

  余紅,推進金湖濕地保護和修復,將“龍須溝”變成環境優美的國家濕地公園,湖泊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Ⅳ類……

  8年來,以運建立、余紅為代表的86個先進集體和個人,榮獲環保領域最高獎項——省環境保護政府獎,成為湖北生態文明建設歷程中最為生動的剪影之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湖北肩負著‘一江清水永續東流’‘一庫凈水永續北送’的歷史使命,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特別重大。”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艷表示,湖北省將持之以恒抓好長江大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加快建設美麗湖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熊習岸 李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