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我國首座油脂博物館在漢建成開放
2021-10-12 09:32:5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尹紅燕

  原標題:來這裡,看盡“千年世事一壺油” 我國首座油脂博物館在漢建成開放

我國首座油脂博物館在漢建成開放_fororder_01

展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攝)

  10月1日,武漢輕工大學油脂博物館舉行揭牌開館儀式。這也是我國首座油脂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

  據了解,油脂博物館由中國糧油學會和武漢輕工大學共同決定建設,籌備時間長達6年。博物館位於武漢輕工大學金銀湖校區,建館面積1800余平方米,館內分為中國古代油脂、近代油脂工業發展、油脂行業名人、油脂學會沿革、油脂名校名企、油脂標準、油脂科普、國家油脂安全等展廳,陳列榨油機械、油燈、糧油票、典籍等300余件展品,是對我國油脂發展歷程的全方位展示。

  油脂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我國是最早種植油料作物、制取和使用油脂的國家之一。

  博物館內,一台長7米的明代木榨機引發觀展者的關注。我國傳統的木榨機經歷了漫長的成型過程,至明清時期逐漸成熟,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徵,比如在汕頭一帶流行一種臥式榨法,利用尖劈杠桿産生壓力的原理加壓于已經粉碎、蒸炒的油料胚,把油擠壓出來。武漢輕工大學校友張怡磊感慨:“以前只在書本上見到過,沒想到這次能看到實物。”

  “千年世事一壺油。”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介紹,博物館要講好油脂的歷史脈絡。在我國古代,對油脂的應用就非常豐富,不僅是日常飲食所需,傘上的桐油、車輪的潤滑劑、甚至化粧品的原料等,都有油脂的身影,關於油脂的使用蘊含了國人的智慧。油脂博物館的建設旨在展示我國燦爛的油脂文化,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油脂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湖北日報記者張歆、通訊員聶銘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