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
2022-04-14 14:33:17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 “綠色城市圈”首次列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_fororder_01

金銀湖波光粼粼,生態向好。

  近日,市人民政府印發《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武漢今後五年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跑道”。

  其中,“綠色城市圈”概念,首次列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之中。

  ■ 自然生態格局更加穩定

  城市生態品質穩步提升

  《規劃》突出“一個理念、兩大戰略、三大任務”的總體思路,編列了4大目標,以及創新、空間、産業、能源、交通五個著力點,12項重點任務。

  一個理念:堅持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

  兩大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雙碳”戰略和長江大保護重大戰略部署。

  三大任務: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引領城市圈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三大任務。

  四大目標:一是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單位GDP碳排放持續降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二是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面消除劣V類湖泊。三是城市生態品質穩步提升,“北峰南澤、河湖密布”的自然生態格局更加穩定,世界濱水名城、濕地花城魅力更加彰顯。四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深入推進。

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_fororder_02

江灘“孤獨的樹”下,遊人絡繹不絕。

  ■ 大力發展綠色技術創新

  獲得“減污降碳”新能力

  據《規劃》編制人員介紹,武漢將制訂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深入落實碳達峰行動目標。

  同時,啟動碳中和路徑研究,探索開展碳中和示範區、近零碳排放示範區和低碳示範工程建設。

  推動武昌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創新碳金融産品,完善碳金融體系建設,努力將武漢打造成為全國碳金融中心。

  為此,《規劃》提出,武漢將大力發展綠色技術創新,加強先進適用綠色技術和裝備研發製造、産業化及示範應用。支持建設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生態環境和綠色技術研究機構,加快推進和謀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究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落實“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分區管控要求,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開展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EOD)建設試點。

  持續創建綠色工廠、綠色産品、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大力發展綠色環保支柱産業。實施“數字長江”建設行動,打造長江科創産業園、智慧長江示範區和長江大數據中心,加快推進長江國際低碳産業園建設。

  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有序推進黃陂雲霧山、蔡家榨、新洲李集等風電項目建設,穩步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産。推進白滸山液化天然氣儲配基地項目建設,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沿江液化天然氣(LNG)接收中心。

  在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方面,發展多式聯運業態,形成天河機場“空鐵公”、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公”多式聯運樞紐。建設綠色港口,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舊運輸船舶,鼓勵使用LNG動力船舶。

  ■ 加強長江生態保護治理

  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

  《規劃》編制人員介紹,武漢將進一步加強長江生態保護治理,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從完善沿江流域空間體系上,堅持“一軸三區六段”的長江大保護濱江帶功能佈局,高水準規劃建設“兩江四岸”,推進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深入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抓好長江岸線“留白”“留綠”和功能恢復。

  劃分流域治理單元,根據單元設立分級分期目標體系。深入推進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完善江河湖泊排污口長效管理制度。

  加大長江、漢江岸線整治力度,鞏固非法採砂、非法碼頭治理成果。推進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

  實施長江水環境修復行動,開展漢江生態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梁子湖、斧頭湖等湖泊生態功能修復與保護,開展武湖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試點。

  加大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力度,推進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推動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

  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對接,深化生態環境保護交流協作,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

  加強與長沙、南昌等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開展長江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共同構築長江中游生態屏障。

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_fororder_03

紫陽湖水質不斷好轉。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規劃》提出,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開展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強化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爭創國家級美麗河湖。

  實現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三水”統籌,繼續實施“三河三湖”、東沙湖、漢陽六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推動水生態恢復,全面消除劣V類湖泊。

  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科技攻關,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鞏固揚塵治理成果,持續打造“武漢藍”。

  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頭管控,推進土壤安全利用,補齊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短板。

  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政策體系,加強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執法與監測深度融合,建成生態環境智慧平臺,提升市區兩級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功能。

  ■ 首次引入“綠色城市圈”概念

  推進城市圈生態環境聯保共治

  《規劃》提出,以生態宜居為底色,積極推進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共築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推進污染聯防聯治。

  其中,推動武漢城市圈生態建設聯動,加快構建木蘭山山地生態綠楔、武仙洪湖濕地生態綠楔、幕阜山梁子湖生態綠楔,建設大別山、幕阜山生態屏障。

  以武漢主城區為圓心,輻射50公里左右的生態區域,打造環城生態圈,建設中部地區最大的濕地景觀群、生物多樣性保護圈和生態宜居園林城市群。

  積極推動長江、漢江、通順河、舉水、道觀河、梁子湖、斧頭湖等跨區域河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加強水體水質信息共享,深入開展通順河跨界水體生態補償。

  通過建立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機制和生態環保聯動工程,共同建設“無廢城市圈”“綠色城市圈”,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

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_fororder_04

沙湖經過整體綜合治理後,水清岸綠、魚翔淺底。

  ■ 提升城市生態品質

  老百姓“人居環境”更綠更美

  《規劃》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完善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構建江湖相濟、湖網相連的城市水道,藍綠交織、清新富氧的城市綠道。

  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推進城市生態修補與修復,深入實施“綠網、藍網工程”,加快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東湖城市生態綠心等亮點濱水區塊建設。

  加強沉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與修復,實施東湖、後官湖、安山、杜公湖等濕地公園提檔升級,開展小微濕地生態治理。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綠地建設,構建“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五級公園體系。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自然保護地和重要河流、湖泊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

  加強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佈、繁殖、棲息的重點濕地保護。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

  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持續提升農村改廁成效,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村增萬樹”五年行動計劃、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和模式。

武漢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跑道”_fororder_05

東湖夕照風光美。

  ■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鼓勵公眾“發聲”參與環境治理

  武漢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強化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終身追責。

  完善企業環境信用承諾、環境信用等級評價、環境信用聯合懲戒等制度。推動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穩步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全面摸清自然資源家底,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加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逐步擴大基本生態控制線區域生態補償的要素品類與補償標準。

  積極推動落實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成本分擔機制。探索開展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

  制定或者修訂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完善全市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制度框架。

  探索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進跨區域跨流域環保執法與刑事司法高效銜接。

  開展全民行動,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組織開展六五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低碳日等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活動,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

  健全公眾參與環境治理體系,進一步拓展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途徑、手段和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合力。鼓勵公眾對政府環保工作、企業排污行為進行監督。

  開展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提升行動。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踐行綠色環保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全社會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策劃: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融媒體中心 武漢市生態環境宣教中心 長江日報生態傳播中心 文:金文兵 晏利利 孫艷 孫辰 胡喜珍 楊海垚 圖:劉斌 李永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