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鄂州做好基層治理“共”文章
2022-05-11 11:03:05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眼下,中國首座航空貨運樞紐——鄂州花湖機場開航投運步入倒計時。

  9年規劃建設,鄂州從“鋼城”加快邁向“港城”。轉型發展的背後,伴隨著城市更新之路的持續拓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鄂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2020年底榮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後,隨即開啟“共建家園”行動,並吹響爭創全國文明典範城市的號角,持續對標文明尺規,時刻丈量城市細節。

  發展共建——“十大工程”更新城市場景

  可愛的小姑娘正在澆花,一群年輕人在陽光下快樂騎行,一位詩人于江畔臨風行吟……推門即見這些樓棟墻上的漂亮繪畫,西山街道落駕坪社區居民的心情為之一亮。

  每棟樓有不同的墻繪主題,每個樓道就是一幅畫。“樓道革命”的這個細節,讓昔日顯得有些沉悶的樓道生動起來。

  不僅如此,拆墻見綠、“安樁引電”等便民措施接踵而至。按計劃,全市未來5年將安裝900個小區充電樁,首批50個將於9月底完成。

  “城市更新,既要愛惜城市‘面子’,也要聚焦城市‘裏子’,進而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鄂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説。

  2022年初,鄂州推出爭創文明典範“十大工程”,涉及理想信念、道德建設、文明風尚、城市形象、人居環境和交通文明等方面,力促“城的文明”和“人的文明”同頻共振。

  幾乎同時,鄂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宣佈:全市未來5年將精塑主城區,完善城市綜合體、大型消費場景等佈局,並完成市體育中心、文化中心、會展中心和科技館建設。

  社區共治——17萬志願者為城市家園增溫

  3月27日,鄂州城區多個小區突然接到暫時封控進行核酸檢測指令,各社區人手一時出現短缺。

  緊急時刻,各社區黨員志願者下沉社區微信群發揮了作用。在瀾湖社區,網格員一發出征召令,不到10分鐘,志願服務“訂單”即被搶完。

  “社區吹哨、黨員報到。”黨員志願者進社區,鄂州在全省率先開展。他們亮身份進社區,成為文明創建“敲門行動”的重要推動力量。

  如今,“敲門行動”敲出了社區自治力。落駕坪社區,70歲的居民湯水松每天在樓道清掃垃圾。湯水松是最早加入社區“紅色管家自治會”的居民,在他的帶動下,許多鄰居響應。一人帶頭,眾人傳遞,自治會慢慢壯大,至今已有156人。

  在新城區和新小區中,存在著社區和居民“我不找你、你不找我”或“我找你、你不理”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東塔社區探索“1+7”管理模式,推動城管、設施、環衛、園林等7個部門進駐社區,為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

  主城區之外,梁子湖區的“太和婆婆”“余巧工作室”,華容區的“華容大姐”,都在以自己的日常公益行動,助力基層治理“內外兼修”。

  讓居民從“小家”走向“大家”,把一個個社區變成有溫度的家園,志願者引領共管的作用日益凸顯。目前,鄂州有註冊志願者17.8萬人,志願組織1200家,註冊人口比例達到16.5%,他們廣泛常態開展志願服務,重點關注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貧困戶。

  成果共享——“15分鐘生活圈”抒寫城市詩意

  吃完早飯,出家門步行不到10分鐘,然後掏出身份證,刷開城市智慧書房的玻璃門,便能享受城市一角的寧靜。每逢週末,古樓街道鏡園社區的蔡先生常常這樣開啟一天的生活。

  去年2月,鄂州市首家24小時城市智慧書房在洋瀾湖畔亮相,現已推廣至主城區各個街道。“書籍數量多、種類全,室內佈置優雅,而且還有空調,冷不著也熱不著。”他説這裡就像自家書房,想什麼時候來都可以。

  與鏡園社區一湖之隔,每到傍晚,橘園公園人頭攢動。這裡是附近市民休閒首選,或跳舞,或唱歌,或散步……

  城市詩意,無一不是從細微之處抒寫。小巷微循環道路刷黑,千盞背街路燈點亮,晾衣架立在了單元門前,健身器材安在了樓棟間……

  與此同步,51個“口袋公園”由小區邊角地改建,讓越來越多的居民有了家門口的公園;新建城市公廁23座,改建廁所59座,免費開放63家行政事業單位公廁;35個晨晚鍛鍊點陸續建成,城市社區健身蔚然成風。

  近年來,鄂州累計投入11.2億元,先後整改33個老舊社區、672個小區,“扮靚”與“宜居”並重,逐步構建起方便市民的“15分鐘生活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夏中華 通訊員 李洪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