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促進鄉村振興“21條措施”落細落實——湖北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
5月18日,湖北省委“喜迎黨代會 荊楚譜新篇”系列發佈會第四場在漢舉行。據介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湖北省紮實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持續穩定向好,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提供堅實支撐,希望的田野生機勃發。
安裝鄉村振興“加速器”
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吳祖雲介紹,當前,《規劃》明確的5個方面、20項重大任務以及73項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計劃有力推進;設置的26項指標,18項指標已提前完成或達到中期目標,其餘8項在今年末可以完成。
政策活、機制順、人給力,鄉村振興如同安裝上“加速器”。
湖北省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省市縣均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鄉村振興領導小組。3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主要是“抓鞏固、促銜接”,其餘46個縣市區主要是“抓進位、做示範”。
湖北省制定促進鄉村振興“21條措施”,出臺實施一系列支撐性的政策文件,涵蓋鄉村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置、農村社會治理、農民就業創業、金融科技服務等多個方面。
省財政廳副廳長董緒奎介紹,湖北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全省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4036億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持農業高品質發展、建設宜居宜業鄉村等方面發揮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脫貧攻堅後的5年過渡期,湖北省將繼續保持財政投入政策和資金規模總體穩定。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湖北省新選派1.77萬名村第一書記、1.2萬支駐村工作隊、4.26萬名工作隊員奔赴鄉村振興第一線,培育新型經營主體31.5萬家,培訓高素質農民超過23萬人,大力開展“三鄉工程”,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激活農民增收“動力源”
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湖北省將産業和就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最有力舉措,持續發力。
以産業為基,加快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省發改委副主任崔永紅介紹,湖北省及時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集聚資源要素,強化示範引導,推動政策落實,紮實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
隨著農村産業的穩步升級,“農業+現代加工業”“農業+休閒旅遊”“農業+健康養生”等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超過1.2萬億元,省級休閒農業園區達350個。
恩施市等9個縣市成功創建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探索形成産城融合、多業態複合、高技術滲透等融合模式。去年,9個國家級示範園帶動園區35.6萬人就業,帶動園區農民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下一步,湖北省將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著力將湖北打造為全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以就業為要,湖北省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崔先華介紹,2021年,全省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2902元,增長33.5%,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6.6個百分點。通過勞務輸出、項目建設促進、就業幫扶車間吸納、返鄉創業帶動、公益崗位安置等方式,不斷增加工資性收入,保持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穩定在208.4萬人以上,確保過渡期內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於當地農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省農民收入增速。
點燃科技強農“新引擎”
“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支撐。”吳祖雲介紹,作為農業大省、科技大省,湖北省集中優勢資源,加快建設洪山實驗室、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全面推進種業振興,深入實施院士專家服務農業産業發展“515”行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湖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點燃“新引擎”。當前,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接近62%。
“作為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省農科院開展科技攻關,著力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省農科院副院長余錦平説。
據悉,省農科院將聚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緊盯種子、耕地“兩個要害”,在優良品種培育、耕地地力提升、重大病蟲害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重點發力,著力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推動糧食提單産、挖潛力、減損失。
聚焦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組織實施農業科技“五五”工程,強化科技成果和技術服務精準供給,推動品種培優、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
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綠色、優質、高效、安全農業技術研發,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機械化、標準化、智慧化水準。
聚焦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堅持引育並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型人才、高精尖人才更好服務湖北現代農業發展,鼓勵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荊楚大地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張勁 孔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